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第12期 ID: 422876

  

许慎《说文解字》中的汉字学理论研究

◇ 辛魁鹏

  摘要:《说文解字》完整而系统地保存了古文形体,在字义的释义中蕴涵了丰富的上古文化与语言内涵,是我们借以辨识古文字的阶梯。其中“就形以说音义”是研究汉语和汉字发展史的重要文献之一,这也是《说文解字》全面显现了汉字构形的规律的经典章节。《说文解字》在汉字构形学、字源学等诸多方面为汉字学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说文解字》 汉字构形学 汉字学
  引言
  《说文解字》是中国首部依照部首顺序编写而成的字典,同时是至今被发现的最原始的字书中的一部。在我国古代语言学历史中,这部字典可以说是一部集大成之作,其成就之高,影响范围之广以及历史之久远是其他语言学类典籍所不能与之相比的。《说文解字》在我国乃至全世界语言学历史中均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力。
  在我国古代语言学发展演变历史中,许慎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其关于汉字学的理论着重表现在《说文·叙》里,这篇文章为我国汉字学发展奠定了夯实基础,也是汉字学发展历史上提纲挈领的重要说明。《说文·叙》非常全面且系统地解释了文字的发源、演变、作用、架构等情况。[1]《说文·叙》的重点内容包含了文字来源、“六书”造字理论、文字字形的发展变化、语言文字的演变和大环境演变的联系、文字的根本和功用、文章创作(主旨、规则和方法)等。许慎用宏观的视角,有着领先当时社会大环境的汉字学观念以及科学的语言学概念,并以自文字现实使用情况为起始点,研究多年才编撰出《说文解字》这部伟大的汉字学作品。其关于汉字学概念以及语言学观点重点表现在下面三点上:
  一、许慎关于文字发源、内部构架的发展以及字形演变的观点
  (一)文字发源
  文字的创造是全人类进步到一个转折的关键地方,从此跨入了文明期。所以,有关文字发源的情况,长期以来均是学界探索方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而许慎的这篇著作就是探索讨论关于汉语言文字发源开端问题的,在汉字被创造出来以前,华夏大陆子民都是用结绳记事的方式来帮助记录重大事件的,直至仓颉创造出了汉字。尽管他还未系统地弄清楚文字实际上是来源于图画,汉语言文字这个体系也不可能是某个单独的人就能创造的,但在他看来其创造而出应有一个漫长的构成历程,这样一种科学发展的看法事实上是很正确的。后世之人从这点就臆想出汉语言文字发源自结绳,甚至于将其当成是文字本身,这才是不可取而且非常可笑之事。
  根据历史情况来看,文字的发源常常是来自图画,其发生是为满足逐渐繁杂的日常交往的需求,在最初用图画来记录事件的基础上,再经由广大群体一同协力应用发展而成,而仓颉应当是就最初发明出来的汉语言文字进行了整理、收集还对推广的领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学者张桂光先生曾经提到过这段话:“经仓颉造字这一说法,大家能够大概地知晓,汉字的创造大致起源于黄帝时代稍前,在黄帝时期,由仓颉统筹,发起我国历代首次汉语言文字统一的行为。”
  (二)汉语言文字内部架构演变
  汉语言文字最初由简单发展至繁杂、自单纯的表意至意音相融合,而后产生了更多方面的演变。许慎是我国有史料记载的首位将汉语言文字分成“文”与“字”两部分,且精准地解释了这两者之间关联的文字学家。文字的发源来自图画,人类于发明文字伊始,大致根据客观存在的种类,描摹其各色各样的状态,创造出字的最初形态,也称之为“文”(《说文解字》里面说道:“文,错画也。象交文。”之所以把最早创造出来的字称为“文”,就是由于最初的字是透过描绘客观存在的原始样貌绘画而成)。在此后阶段,人类文明发展演变的需求,人与人直接的交往愈加密切,这种造字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日常交往所需。由此在“文”的根基上,使用形旁与声旁互相弥补之方式来创造文字,以这种形式创造出的字经过“文”与“文”两者互相融合产生,人们将其称之为“字”(本来含义是生育,《说文解字》里面说道:“字,乳也。”段玉裁注:“人及鸟生子曰乳”。)。
  (三)汉语言文字字形的发展变化
  《说文·叙》中间曾经陈述了汉语言文字字形的发展变化的过程,自“初造书契”开始说起,直至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文字,再说道关于隶书的出现,原始古代文字的消逝。在这些历史里面提及:“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在古代社会能用如此一种科学发展的观点来解释问题,的确是非常令人敬佩;然而那个时期的今文学派使用静止的观点来理解文字的“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从这类学派学者的观点来看古文是“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于世。”作者抱着这样一种发展的视角,如同拥有一件科学的评论工具,可以揭示当今文学家在阐释文字、经义等层面里面数不胜数之荒谬言论。[2]
  二、许慎对汉语言文字构造的解析和编排体例有着科学系统的认知
  许慎非常明确地意识到:汉语言文字之内部构造实际上有着非常严谨的系统性,而这就是广为人知的“六书”。“六书”据传于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见于《周礼·地官·保氏》),班固(见于《汉书·艺文志》)与郑众(见于《周礼·地官·保氏》注)的著作里也提及了“六书”,然而,首位使用“六书”来针对古代语言文字予以系统科学解析的人却是许慎。他针对六书中的注解是非常稳妥的,给汉字的界定也十分确切,且对每一个字的归属定位从后人的解说来看也大多是准确的。所以,也可以认为《说文解字》横空出世后,六书理论已经非常成熟。他在著作中的讲解简单精炼,后世的解读却各不相同,不过就整体而言,宏观上是基本相同的,细微之处存在差异。如此需要探索汉语言文字的构造,还是需用他的“六书说”来当作根基。以往的汉语言文字创造观点,本质上就是他的“六书说”。汤可敬先生曾经于《说文解字今释·前言》中提到,“指事”是自认识字理解字这个历程来说明的,“象形”是自画出来之事物表现的意象视角来说明的,“会意”是自组合构架融合成的含义这个视角来阐明的,“形声”是自字符以及字的联系,也就是形符、声符还有形声字的联系视角来说明的,“转注”是特别的形声字,“假借”是自将含义寄予于音同或是音近字这个视角来说明的。在文章的末尾,他提到:“就整体而言,身为创造汉字的方式,六书的基础层次非常明晰……其一是利用是不是凭同音字表示含义来当作准则,其二是用是否表音的部分来当作准则,其三是独体显象或是合体会意来当作准则。”   俄国杰出学者伊斯特林在其著作中解释汉语言文字的起源以及演变之时,着重提到了了许慎“六书说”且针对《说文》当中收录的一万多个汉字依照六大种类进行统计,且最后说道:“《说文解字》针对文字区分种类的方法直至今日也未丧失它的意义,仍有借鉴的价值。”
  在国内杰出学者周有光先生看来:“六书不但可以解释汉语言文字的造字与用字道理,还可以解释别的种类一致或近似的文字的造字与用字道理,它有着普遍适用的特点,上述内容实际上是比较文字学理论中非常关键的发现。”“使用‘六书’来予以比较文字学的探索,不但可以知晓汉语言文字之外各式各样的文字架构,也可以提升对汉语言文字架构的探索层次,且利用‘六书’原理来取得更为深层的发展。[3]还可以借助其来协助完备文字类型学的探索,更准确地定位汉语言文字在人类文字历史中的位置”。因为许慎主要从古文字视角来探索每个具体汉字的内部架构,所以创立了“据形系联”的部首编排法。“据形系联”就是以篆文字体是否类似为依据,把五百四十个部首关联在一起,逐个安排次序。这样一种方式不但有利于汉字检索,同时是现代字典部首检字法的最初形式,清晰有序地展示出字义内部的关系。
  汉语言文字实际上是表达含义的一类文字,相同形符的字就含义而言一般是有关联的,《说文解字》里的540个部首,事实上是540个义类。有关字次,每部里面将含义类似的汉字安排到一起,大致给出了用类别安排的模式。就整体而言,各个部内的汉语言文字都遵从下列规则:
  第一,先尊后卑。例如“示”部把“祜”放于第一个,这是由于汉安帝的名字就叫祜。第二,先大后小。例如“囗”部中间的“圜”也是这样。第三,先具体后抽象。例如“水”部自第2至第146字都是具体名词,之后才有与水相关的动词、形容词。[4]
  《说文》第一次创立出字典这样一种形态,不但在我国汉语言学历史中是开天辟地的首次,且在世界语言学发展历程中也属首次。部首编排法历经数代完善而不休,也证明其基本功能属性被世人所接受。
  许慎是首位编撰汉字字典的学者,也是首位从微观概念的角度阐明了文字的重要含义。他提到,所有“经艺”均需透过书面语言,也就是文字去创造;文化遗产的保留、传承,社会历练体验等需要承接下去,均无法抛离这样的基础工具。他对文字的根本及其社会公用的理解和高瞻远瞩,确实值得今人景仰。
  结语
  总之, 因为文化演变的需求,我国自公元2世纪伊始就流传《说文解字》这样一部巨著。《说文解字·叙》其纲要文件,具体展现作者超越时代的汉字学概念与语言学看法:第一,许慎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汉语言文字的发源、内部架构的演变与字形演变等问题;第二,许慎对于汉语言文字构造的解析和编排体例有着具体系统的看法;第三,许慎基于实际需求来观察汉字情况,用关联的视角梳理汉字。[5]这均展现出其语言文字学理念。许慎关于探索汉语言文字时所展现出的探索方式远超过语言文字学的领域。因此,《说文解字》是语言文字学理论与实际应用融合为一体的巨著,历经数年发展完善,仍然值得今人细细研究。语
  参考文献
  [1]杨五铭.文字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2]王宁.汉字学概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李娜.《说文解字》对语文教学的启发和帮助[J].语文建设,2013(10).
  [4]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5]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许慎《说文解字》中的汉字学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