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萨丕尔在著作《语言论》中的第十一章明确阐述过语言和文学的关系。他认为语言是文学的媒介,文学家通过自己最常用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这样的文学是独一无二的。作者所使用的语言风格决定了文学作品的表达风格和整体风格,将语言处于文学中,它则是具备了作者的个人色彩的语言,是带有生命力、思维和情感的表达。
关键字:爱德华·萨丕尔 《语言论》 文学
一、爱德华·萨丕尔与《语言论》
爱德华·萨丕尔是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他先后从事文学、哲学、人类学等方面的研究,并专注于美洲原住民语言的研究。萨丕尔对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与文学的关系都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此外,他是语言学中形态概念的最早提出者,并在比较语言学方面做出巨大贡献。
《语言学》共11章,分别从语言的概念、成分、形式、结构类型以及语言的历史、交互使用、与文化和文学的关系几个层面对语言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论述。[1]萨丕尔认为,语言是一种通过后天学习、非本能获取的功能,属于文化层面。语言可以表达人们内心的感受,进行意义的详述,属于社会习惯的产物。关于语言的构成,萨丕尔认为,语言的构成整体来说是通过“词”。语言通过句子进行表达,而词是构成句子的主体。每个词都具有其独特的意义,说话人根据自己语言的特性和潜在的规律,将词语进行组合,构成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句子。这些词语如果顺序发生了改变,那么语句的意思也会发生变化,词和句的关系非常微妙,它们的不断演变构成了语言的纷繁复杂。
此外,萨丕尔还把不同的语言根据其语言结构进行了有效分类。根据各种语言的变化方法及变化程度,将这些语言分成四个类别。这些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种族文化相互关联,语言成为了精神文化的直接反映。全书最后一章萨丕尔论述了语言和文学的关系,他认为语言是文学家思想意识的反映,当这种表达“非常有意思”的时候,就形成了文学。这种学术的关于语言和文学的论述对后世影响很大,并对于该领域新的研究方向起到了指引作用。
二、语言与文学的关系探讨
(一)语言与文学的辨析
语言是一种符号,自成体系,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交际使用的工具,能够在人们的正确使用下准确地表达出说话者想要传递的信息。[2]语言通过不同的载体进行传递和表达,而文学就是其中一种。文学归根结底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文学通过语言进行描述,使得听话人了解说话人的所思所想,并感受到文学带来的艺术魅力,以不同的文学表现形式呈现语言与文学的关系。所以说语言是文学的载体,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二)语言与文学的辩证关系
语言和文学在人类的发展史上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关于文学和语言相辅相成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话题之一。首先不可否认的是,先是有人们的一般化语言,进而才上升为文学。在远古时候,人们通过不成系统的语言进行交流,随着语言的逐步发展,世界各地开始出现不同语系的萌芽,但当时语言并不能够以艺术的形式展现,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般交流符号或载体。直到人们产生艺术表达意识,将语言进行艺术化包装成为文学,语言的发展才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随着文学的进步与发展,人们也不断加深对语言的认识与研究,使其成为语言学学科雏形。文学和语言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相辅相成,不断进步和发展,曾经相互交融的两部分如今各自开辟了不同的领域。[3]语言学和文艺学的产生源自二者的进步和发展。在这里,语言不再只是物质媒介这么简单,而是成为了文学生命力最炽烈的表现。然而优秀的文学作品对语言的丰富和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的构词法、语法在文学的进步和演变中也产生了改变,语言系统不断完善,语言和文学的关系一直紧密交织。
三、萨丕尔眼中的语言与文学关系
(一)文学通过本土语言进行最全面真实的表达
萨丕尔在著作《语言论》中的第十一章明确阐述过他所认为的语言和文学的关系。他认为语言是文学的媒介,文学家通过语言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这样的文学是独一无二的。[4]甚至,一种语言所写出的文学作品,倘若使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就会明显感觉文学效果大打折扣。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一旦表达就会产生违背我们日常阅读及说话习惯的问题,因为语言习惯发生了变化,译者在表达内容的时候既要尊重作者的原文,又要中和读者区域的语言习惯。可即便是这样,也经常会有违背日常说话方式的文本情况发生。如简·奥斯汀的著作《傲慢与偏见》,第一章,班纳特太太和班纳特老爷在讨论新搬来的邻居“阔少爷”时的对话,其中有一句,班纳特老爷问起这位阔少爷是否单身,班纳特太太说:“噢!是个单身汉,亲爱的,确确实实是个单身汉!一个有钱的单身汉。”这种多次强调并使用插入语的行文习惯在汉语中是鲜有出现的。由此可见,若是将语言处于科学中,那么它只是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一般化媒介,可称之为“语言程序”。但倘若将语言处于文学中,它则具备了作者的个人色彩,是带有生命力、感情色彩的思维和情感的表达。作者对于主观性的表达方式遵循其日常语言规范,即母语语法及表达形式,所以一旦文学作品被转换表达为另一种语言时,便是两个语言系统、两种语言方式之间发生了转换,因此语言的转变也会影响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当作者的内心被自然的、习惯的语言所主导时,读者丝毫不会感到违和。如萨丕尔在书中举例,当人们读到海涅的时候,会感觉整个宇宙都是在说德语的。这也就说明,语言和文学的结合和交融使得语言这种“媒介物质”完全消失,与文学相交融,彼此互通,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合二为一。
(二)文学作品的价值与语言种类无关
作家对于文学作品的创作根植于本土语言,内心的所感所想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向读者进行传递。但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来自于作者对于语言的把握以及对于词句的灵活运用,与不同语言的本身没有任何区别。世界上的语言本没有三六九等之分,就如同不同种族的人类亦是平等,各自语言各具特色。正如萨丕尔所说,“英语的元音级次生来比法语的逊色,然而它在节奏的活泼上却得到了补偿。”[5]在萨丕尔看来,任何的语言都具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这种魅力通过作者对于文学的应用来体现。萨丕尔认为,不同的语言都有独特的魅力,不应按照其他语言的模型来强加于另一语言上,每一种语言都应该在各自的轨道上自然而流畅地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