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明威是美国当代最杰出的小说家、短篇故事家,他拥有非常灵敏的观察力,对小说局部的描写更是精细入微。他在自己创作的小说里面塑造出一个又一个具有显著性格特征、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是他的性格和审美风格的集中展现。本文选择其短篇佳作《一天的等待》予以解析,分析了人物对话、文风和语言,以此来带领读者更深入地领悟海明威在悄无声息中展现的风采、灵活精准的意象表现以及短小精悍、朴实无华的语言特点。
关键词:海明威 语言特色 表现手法
引言
海明威作品以短小精悍的语言文字风格闻名于世,加之淳朴的写作文风,长久以来被视为文坛发展中观察力最强的文学家之一。他凭借特有的干练语言和真实描绘的写作风格获得了文学界最高荣誉诺贝尔文学奖的青睐。海明威给20世纪世界文学界带来了不可忽略的重大影响,他的作品也变成许多学者们争相借鉴与探索的典范。所以,笔者试图通过《一天的等待》来为其短篇小说研究填补空白,希望最终能更加精确地领会海明威写作的主旨以及小说当中隐藏的深刻含义。
一、貌合神离的人物之间的对话
海明威是一位极其擅长描绘小说中角色之间会话的文学家,在他的作品中人物之间的大量对话是他最显著而不可忽略的特点之一。他将小说里人物角色之间的对话放置于整部作品中最重要的位置,篇幅达到三成甚至六成以上,特别是在他创作的短篇作品里,人物角色之间的对话经常连着几页。短篇佳作《一天的等待》全文仅有一百多行,但是人物之间的对话居然占到了一半以上的篇幅。在他的作品里面,直接引语种类的角色之间会话能够划分成两类:一类是交流类型,这类是让人物通过交谈或争辩的形式展开互相之间的了解或逐渐认识,这类对话方式的含义比较明显,语言表达简单。一类是含混类型,因为对话里面的交流用词存在模糊性,且包含多层意义,也能够让听话者和读者对交流内容产生不同的理解。事实上,人物之间的交流并没有能够达成确切含义。在《一天的等待》中主人公之间产生的对话具有不确定因素,即爸爸和儿子的交流属于含混类会话模式。例如,在爸爸询问有关儿子生病情况的时候,儿子并未确切领会其话语的真实含义,而是错误理解成在询问其关于死亡的理解。《一天的等待》里的诸多对话都是这类型的会话,所以表面上看父子之间在不断进行深刻的交谈,事实上,两人之间彼此并未取得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反倒让误会的鸿沟逐渐变得不可逾越。直至最终儿子问了一个比较明晰的问题时,接下来所有的交谈与沟通才变得相对顺畅起来。海明威在《一天的等待》中描写的这类模糊性质的会话,看起来貌似是巧合的错误理解,但事实上这种会话表现实际生活中人们之间的交流并非是顺畅的,作品中的父亲和儿子是有着血缘关系的亲人,但是他们居然也产生了交际障碍导致的误解,这实在让我们感到惊讶和不可思议。
海明威在《一天的等待》里还使用了间接引语的会话形式,大篇幅地着墨于主人公的孤单和自我封闭的状态。间接引语相较于直接引语,它并不能够让读者更亲近作品中的人物,反而显得生疏和有距离感。其实,这仅仅是说话的主体方发生了改变,由人物说话视角转变为第三方客观描述事件的人在说话。海明威是一位对直接引语的使用有所偏好的文学家,他非常喜欢灵活生动地描绘作品里面人物的言语和行为。在小说中,我们可以很容易找出几个间接引语的使用例子。例如,父亲转达大夫关于生病状况的叙述,还有父亲倾听家人描述有关儿子不喜欢大家到他的病房等,这些间接引语的使用并非作者无意中写出的内容,实际上海明威通过使用第三方间接引语不仅表明了小说中儿子对生病的错误理解,还带给我们一种疏离的印象,以此来突出作品中儿子孤单无依的感受,从而令人物之间的会话很难顺畅自然地进行下去,增强了小说中主人公与外界的距离感。
二、生动而独树一帜的文体风格
海明威是一位擅长描写人物之间对话的文学家,他常常使用简单明了的对话,推动情节发展,以此来传递出小说中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进而令其作品展现出独树一帜的画面感和生动活泼的文体风格。[1]《一天的等待》中,海明威构思了父子之间关于生病话题展开的对话,并在人物的沟通过程中出现了理解误差,以至于话题无法继续,两人就交谈的内容各抒己见,没有达成共识,所以使得两人的交流出现了障碍。在整个对话过程中,海明威均略去了“他问”与“我回答”这类常规作品里面惯常会用到的表达方式,让我们读起来更流畅和更具真实感,从而使小说内容的客观性得到了提升。就像有许多学者评论的那样,“海明威的《一天的等待》创作构思精巧,就好似他手里拿了一把斧头,将树木上的旁逸斜出的枝叶全都砍去了,只余下其主要部分”。实际上,这是海明威长期以来惯用的写作方法之一,作品读上去简短、精炼,一口气就能读完所有内容,顺畅无比。海明威在《一天的等待》里规避运用容易让我们分散注意力的词汇,从而令这部作品读起来一目了然,顺畅而精炼。对于小说中相处模式疏离和紧张的父子,朴实无华的对话才更符合他们的交流特点,文体风格流畅且让人一目了然,话语间展现的深厚思想与朴实无华的语言精巧的联系在对话里面,具有极强的海明威式表达风格。
此外,作者在描写户外场景时,使用了许多比较长的复杂句,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海明威在《一天的等待》里确立了独树一帜而又灵活生动的文体风格,主要表现在语言表达简短精炼而又内敛、朴实无华,他常常透过直白简练的风格来展现极为深刻的思想内涵。海明威运用了纪实的方法描写人物之间的会话和行为,使整部作品讲述的故事就好像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从而规避了以往作品里面太过古板守旧的文体风格。此外,他还在小说里面非常灵活地交替使用长句和短句,令句子节奏有张有弛,我们通过长句与短句交替之间的变化,深切感受到海明威传达的小说寓意。
三、简练的语言表述
长期以来,海明威都习惯于在作品中惜墨如金,经常试着利用最少的词句,最常见的生活用语来传达作品的主旨,他避讳运用看上去富丽堂皇的词语,使整部作品读起来清爽、顺畅、情感真切。海明威塑造父亲(即小说中的“我”)的形象时,并没有着墨于心理和外貌的刻画,只是通过对话来表现他的乐观和勇敢。[2]
初读海明威,大多数人会感到他使用的词句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平平淡淡,可是这些看似最简单的词句却包含了海明威的高明之处和深邃内涵。例如,在《一天的等待》中,作者所运用的都是比较常见的生活类词汇,事实上它是作品中故事发生发展的关键词,例如儿子对父亲话语的错误理解就是缘于他对模糊词语的领会。那时,大夫在楼上给故事中的儿子量体温,小男孩误解了102度的含义,而大夫在楼下给父亲开药方时才说小男孩仅仅是感冒,不会有其他状况发生,这令小说中的父子产生了交流障碍。小说中小男孩以超常的勇气和镇静的态度等待死亡的降临,使我们看到这个小孩在死亡面前的沉着。当男孩知道事实真相时,海明威也只用一个“哦”字来表达。通过一个简单明了的词,传达出小男孩内心里面极其繁杂的感受,带着他知晓答案后的恼怒和获得重生的欣喜。作者就是用这类非常简单的词,让我们仿佛真切地看到了那个小男孩在眼前活灵活现,他的沮丧、恼怒、欣喜的变化,使我们由此产生了更为丰富的联想,去体会和思考父子交流的误解。海明威还反复三次使用了“白”这个词,这并非是无心的举动,而恰到好处地通过重复去传达男孩焦虑的情绪,即传达出其在死亡压力下所显示出的勇敢、坚毅和自我情绪控制的“硬汉”形象,突出小男孩患病及面对死亡时保持了自己做人的最基本的尊严。[3]所以,海明威小说中的词句看似平淡简练,事实上是其在对生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之后,通过使用最朴实的词句由内至外地塑造人物。作者独树一帜的语言风格,对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给予高度的提炼,充分地挖掘了文字语言的深层潜力,展现了小说的深刻内涵。有部分学者将这样一种风格称作是冰山原则,作者经常使其写作的内容仅仅展露冰山的一角,其余的留给我们去思考。在简与繁的取舍中,我们领悟了海明威所提倡的以人的尊严和勇气面对厄运、迎接生活挑战的“硬汉”精神,带给我们面对挫折的勇气,这就是其小说的魅力所在。
四、对比、反复和象征方式
作者在《一天的等待》中灵活地使用了对比的文学手法,通过对照让作品中的父子冲突更加明显,从而加强作品的文学感染力。例如,小说中海明威使用很多篇幅来描绘父亲出去狩猎的情景。这部分描述看似与小说主旨没有关联,与其简练的文风不相匹配。但事实上,这是海明威经过深思后的独具匠心之举。通过进行刻意的对比:在父亲看来,给小男孩喂药之后他就能够无后顾之忧地外出狩猎了,但是在小男孩看来,自己是在等待死亡。父亲在外出的快乐心境和小男孩悲伤孤独的情绪两者产生了强烈对比。[4]父与子的境况对比下,我们感受到了小男孩的勇敢与坚毅,也在担忧中希望父亲快点儿回去看望小男孩并告诉他真相。此外,作者还使用了象征手法,小说中的天寒地冻代表了严酷的大自然,父亲狩猎则代表了人们勇敢坚强,父子的误会代表了人类在认知上的有限性和交流的艰难。
结语
海明威以一件生活中的小事为素材,平淡事件中透着深奥的哲理,简单对话中包含复杂的人物心理活动,悄无声息地衬托出作品的主旨——小男孩是个真正勇敢的“硬汉”。语
参考文献
[1]陈波.关联理论视角下对《一天的等待》的语篇分析[J].语文建设,2012(02).
[2]解靓.论海明威小说的叙事艺术[J].语文建设,2014(26).
[3]李丽芳.主体理论视角下对海明威小说中硬汉形象的分析[J].语文建设,2012.(02).
[4]库尔特·辛格.海明威传[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