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第12期 ID: 422889

  

认知转喻视域下的批评话语分析研究

◇ 邢大红

  摘要:伴随“认知语言学”相关概念日趋系统化,专家们对于转喻和批评话语的探索逐渐获得越来越多学界人士的认可。笔者这篇文章根据认知转喻角度来针对批评话语展开解析,根据这个概念,批评话语可以分为描述、说明和评述三个部分,并且对其理论予以归纳。笔者强调批评话语应当看作是解析转喻的理论根据,辅助以修辞情境的概念,可以达到表现转喻创建人想法的目的。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批评转喻分析 修辞批评 话语分析
  引言
  20世纪70年代末期,《语言与控制》的刊发可以被我们理解为是批评话语解析出现的信号,20世纪80年代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则可以被视为认知语言学出现的信号。[1]这两者在探索理念、目的、方式和理论背景等诸多层面存在差异。但是这两者的探索进展势头毫无例外均是向朝着交叉学科这个方面进行延伸,两者的交织以及融汇是一种必然趋势。批评话语解析的概念根基,现在已经从纯粹的系统功能延展至认知语言学概念等诸多范畴。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凡·戴克是最早提到批评话语解析探索的认知取向学者,但是随后他却并未展开相关方面更深入详细的探索。本世纪初期开始,洪艳青、张辉等许多专家一致认定,认知语言学展示的概念化历程在意识形态的传达及沟通交往中发挥着重大影响,并且在他们看来,透过某些问题的解析,认知语言学能够给批评话语解析创造理论依据。批评话语分析以及认知语言学均应根据以应用作为根基的观点,透过言语的应用来解释体验,语法架构同样是具有含义的。[2]本世纪发行的《语境和认知中的批评话语探索》这部著作代表了两者之间的探索已经初见成果,认知在语篇和社会间的关联里也已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权力以及不公的推理特性的探索有着关键含义。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批评话语解析探索推动着“批评认知语言学”这个交叉科目的创建,但是当前的探索大部分均限制在使用隐喻和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对语篇中的意识形态展开解析,极少牵扯概念转喻角度的探索,但是转喻无论自传统的层面,或是自认知语言学角度,它和语篇解析,特别是和新闻文章的意识形态表现均有着密切关联。
  一、概念转喻和批评话语解析
  和传统修辞学探索不一样,概念转喻是属于概念应用,喻体能够用以看清楚本体,这两者在这类应用中互相关联。在学者莱考夫看来,“理想认知方式”包含有命题方式、意象图式方式、隐喻方式以及转喻方式这四类。转喻被大家看成是语言当中的一类,而转喻是一个“认知参考点现象”。学者科尔森的观点是多元化的转喻从“较为明显”的认知准则提出依据,中间以及极为明显的事物是认知参考点,从而令其他事物并不明显。本质上,转喻是基于邻近特性的。概念转喻角度的语篇解析探索也已成为转喻探索当中非常主要的部分。[3]当前,世界各国有关探索重点涉及领域更加丰富,从概念转喻角度对语篇的连接和连贯功用的阐释、回指情况讨论,根据文学语篇连贯与相关内心活动表达探索与对某个修辞情况或是文学体裁的阐释。批评话语解析是语篇解析当中的一类,着重于语篇方式与其产生、展现与解读历程中的显性与隐性的权力关联,企图解析意识形态,令话语变得不再神秘莫测。批评话语解析不但将言语与语篇来当作解析的对象,并对它们的社会机制与历程给出理论上的陈述,并且对身为主体的个体或群体是如何与语篇产生沟通进行分析。因此得出,社会与认知现在已经变成批评话语解析进展当中的两大取向。所以,批评话语解析一定需依托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针对语篇产生、展现与解读后的理论含义,还有言语、权力与意识形态数者间的关联予以更加宽阔与深刻地解析;然而概念转喻在语篇解析中的使用以及深化也必须牵扯到批评话语解析的领域。因此,未来对概念转喻方式对批评话语予以解析的探索将成为趋势。
  二、意识形态和转喻
  在批评话语解析范畴当中,意识形态可以说是语篇,尤其是官方报道类语篇解析中的关键部分,它探索的部分重点展现在——语篇中的意识形态展示手法、其在展示中的言语外部要素、它和权力间的关联、表达和语境间的关联、意识形态展现的社会以及认知探索方向等。当前,概念转喻方式对语篇解析探索也已变成概念转喻探索当中的重点部分,同时是语篇解析探索中的全新闪光点,所以从概念转喻角度讨论语篇中意识形态的表现,以及与它有关的探索是行得通的,同时跨领域的研究也是非常必要的。[4]其一,转喻展现中有许多词语在某个语境当中都存在和意识形态的表现相关,在特定的语境中表现为某个意识形态,有时候为了规避给领导阶层引至反面作用,必须隐藏性地传达某种意识形态,刻意运用这种方式来予以展现;其二,在批评话语解析的认知语言学探索当中包含许多部分,这里面概念隐喻在创造意识形态层面中发挥了关键的影响力,相关理论在很多资料当中也体现得最为丰富,而概念转喻和其隐喻之间关联是最紧密的,转喻也许较隐喻更加基础。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从概念转喻角度探索语篇中意识形态的展现与周边探索,必会成为当代语言学探索当中的拓展思维,开拓出一个全新的理论范畴。
  三、批评话语解析当中转喻识解的应用
  (一)侧重和背景应用
  21世纪初,曾经有学者提出划分四类常规的认知识解历程——注意、比较、角度与组合。从“注意”这个视角而言,转喻应当是一类形态特别的存在或是背景。这两者是认知语法当中的关键概念,用以诠释认知词语语言含义中的词义范畴与认知背景之间的关联。侧重点是被一个词汇指定的实体或是关联,拿背景作为依托然后凸显的内容。凸显的内容常常是架构中一个较小的“子架构”。[5]侧重的历程同时是一个背景被择取的历程。词汇的背景是这个词汇原有的概念内容,侧重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中被显著突出的部分,这两者相互融合才可以获得一个语言含义架构。[6]用“膝盖”来举例,其突出于一个较大的框架架构的下,也就是在背景“腿”之下的特别的子架构,假如不存在“腿”,那么就没办法谈及“膝盖”。再例如,“树林里的白桦树上立着一只鸟。”在这个例子当中,“树林里的白桦树”就是我们谈及的背景,“鸟”就是图形。假如单独谈及“鸟”,那么就可能不会想到“树林里的白桦树”。但是“膝盖”和“腿”这两者间的关联是完全不一样的,单独来讲前者,就一定会想到后者。所以侧重与背景之间的关联归属到图形——背景认知方式当中。但是概念转喻从根本而言,是一类凸显关联,不仅是侧重与背景之间关联当中的特别的方式。[7]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概念转喻、侧重与背景以及图形——背景的认知方式是一类从属关联,他们均用“注意观”的认知当作   根基。[7]
  目前,在最新研究进展中提出,侧重与背景之间的关联对批评话语解析探索十分关键,由于这样一种关联给诠释“语法隐喻可以私密化的相关联”的看法提供理论依据。[8]在学者辛斌看来,认知语言学中的凸显观能够用以诠释语句与语篇之间的信息架构、主位架构等问题。用被动化来举例说明,这是批评话语解析始终在探索的内容之一,主旨是在减弱与隐匿施动者与行为间的关联。无施事关联的被动化可以视作是一类语言方式,令语篇创作者可以在文章中掩饰和整个文章的意识形态架构之下无法调节的施事关联。
  (二)概念转喻应用
  概念转喻还包含具有“标准调整”的类别形式,我们可以将转喻看作是某类指称当中的概念转移。但是其和本征性紧密相关,本征性以及非本征性能够理解成决断转喻当中的一类语义关联。[8]后者指出在两个相邻实体间,例如人与人所处的方位间的关联;而前者是内在或是比较稳固的关联,例如人与人的属性间的关联。它还能够划分成内向与外向概念转移。也可以理解为本征性转喻和非本征性转喻,两者不仅互相关联而且互相区别。这两者均归属转喻,但是因为语言含义指代关联中的差异,后者较前者来说,是显著而且易于识别的转喻。[9]批评话语解析当中,转喻能够辅助各种的意识形态。[9]后者能够令施事关联私密化,但是前者能够被用以指称策略当中某个个体的属性或是创建与传递的“社会原型”。在无施事的被动句里面,后者往往牵扯到从施事至其余实体指称当中的概念转移。
  结语
  认知语言学和批评话语解析这两者之间的相互结合,在当前来说也已变成批评话语解析发展当中的重点方向,但是概念转喻角度给批评话语分析的探索提供出全新的理论角度。由此可以看出,同概念转喻有关的侧重、背景应用、转喻应用与隐转喻方式应用的认知方式,在分辨及解析文章中存在的意识形态,与其相关探索中也已现实出很强的诠释能力。所以,批评转喻解析方式对认知语言学和批评话语解析的更深层探索有着重大含义,可以说是批评认知语言学这个交叉学科当中的重点部分,一定会对当代语言学探索途径与方式给出有力的补充。语
  参考文献
  [1]武亚楠.特殊疑问词移位的优选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4).
  [2]耿延惠.现代汉语中“主语”的语法意义[J].语文建设,2012(22).
  [3]桂诗春.当代句法学导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解晓楠,柯煜.汉语与波兰语语法结构对比分析研究[J].语文建设,2012(10).
  [5]陈平.试论汉语中三种句子成分与语义成分的配位原则[J].中国语文,1994(03).
  [6]郑远汉.论言语规范及其多体性[J].语文建设,1997(06).
  [7]徐烈炯.话题的结构与功能[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8]汪洋.对汉语词类划分标准的再思考[J].语文建设,2012(22).
  [9]受志敏,杨帆.从语法化角度看汉语词性论争问题——以“是”为例[J].语文建设,2013(17).

认知转喻视域下的批评话语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