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第12期 ID: 422881

  

詹妮特·温特森《守望灯塔》意象与语言隐喻

◇ 李月圆

  摘要:小说《守望灯塔》是詹妮特·温特森代表作之一,作品中将多重隐喻揉和在传统寓言、魔幻现实主义以及抒情诗等多种风格之中,其中小说的多重隐喻性主要通过内容隐喻、意象隐喻、语言隐喻、主题隐喻这四方面表现。本文主要针对其中的意象与语言的隐喻进行分析。
  关键词:《守望灯塔》 意象隐喻 语言隐喻 主题隐喻
  引言
  詹妮特·温特森是当今英国文坛一位极富争议的实力派文学家,她创作的《守望灯塔》是一部结合魔幻现实主义、抒情诗以及寓言等诸多文学类型为一体的杰出著作。这部小说围绕着父母双亡的孤女银儿与眼睛瞎掉的看灯人普尤之间发生的事情予以叙述,通过看灯人给孤儿讲故事的手法,描述了发生在荒芜边际的大海边上的小村镇索尔茨的动人爱情故事。普尤是“一位手臂下总是装有一本故事,烤香肠把皮肤烤得像子弹外壳那样厚实的老人”,[1]老人负责看护拉斯角的灯塔。他发善心领养找不到家的可怜孤儿银儿,还讲了有关巴比·达克的故事。这部作品末尾部分,脱离老人的孤女终于能够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而且还找寻到归属于自己的爱情。作者采用时间和空间交织变幻的非线性写作方法,将看灯人描述的达克故事用碎片模式穿棱交织在孤儿的陈述中。
  诗意的语言、寓言、跨越时空、神话式的气氛,这就是作者在文学创作中出类拔萃之处,可以称为魔幻式写实。作者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多声道,一个故事穿插于另一个故事之中,时空伴随大脑情绪波动引发的陈述,杂糅了魔幻现实主义、抒情诗以及寓言等诸多文学类型为一体的杰出著作。如果用心翻阅这部作品,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出这部作品的内容、意象以及文字主旨,均有着非常显著的隐喻特点。作品中包含的多重隐喻令《守望灯塔》从始至终都洋溢着令人琢磨不透的神秘感,这也给作品添加了特有的文学吸引力。以下针对三方面对《守望灯塔》的隐喻特点予以解析。
  一、《守望灯塔》意象的隐喻
  作者在《守望灯塔》里将说故事这件事情变为一个寓意深刻的隐喻。看灯人跟银儿说要把灯塔给看守好,这就说明读者需要明白“一些我知道与不知道的事”。作者希望透过看灯人的话语表达出“说故事其实就是要给含混不清的生活以一个可以看得清楚的形态,一个生存体验能够被自己感受清楚、取得自己控制权的形态”。[2]同时,他还告知人们“有一次发生海难导致船体沉没之后,船上的一位水手就是依靠不断地说故事保持生命力,最后在七天后得救”。在这个地方,故事的作用就像是那灯塔一样发射出点亮生命的光束,驱走了阴暗并带来了光明。水手因有求生的信念才会说故事,这也是对生活有了改造以及救赎的愿望。《守望灯塔》里面交织穿入了许多历史以及文学作品中的典故。守护灯塔的人、不知道名字的水手、多重性格的牧师、在忠诚和背叛间来回摇摆与斗争的男子、从小无家可归的孤儿、浓雾笼罩的大海上的一直护着它的灯塔、从悬崖边摘下的海马所形成的化石,还有穿梭于这所有角色和与意象间发生的故事,无一不令人沉醉其中,要追寻故事的源头。《守望灯塔》中的很多意象,都有着极其特别而深邃的含义。[1]
  (一)灯塔
  灯塔是“淼淼黑暗里某个已经知晓的点”,“海洋持续运动,但灯塔不会动。不会摇摆,不会晃动。”作品中灯塔和看灯人这两个形象是交叠的,“它就在那里竖立着,像普尤一般,和他站在那里一般安静不晃动,头顶上笼有云彩,看不到,却能够看到光线”。《守望灯塔》里面的灯塔象征着孤独,它不仅象征了看灯人与孤女的孤独,也象征了达克的孤独,它看上去如此脆弱,不断袭来的海浪侵蚀其塔座下的石头,然而它又如此坚定稳固。灯塔象征了从前和将来,并暗含了孤女的未来之路。灯塔“发射出来的所有光线均像是对着海洋发射出去的一个又一个的故事,这些光束是指导航路的标杆,是给船只送去的慰藉,是对人们提出的警告”。[3]孤女要走的道路就是“去灯塔”的道路。这部作品里的“灯塔”代表的含义多元化,既代表了高洁的精神、品格与人性中的美好,也饱含了孤女不可言说的希冀。作品中的灯塔就像是一块多棱镜,照射出各种形态,有生命中的虚幻,爱情的幻灭等。
  (二)海马
  海马是《守望灯塔》中另一个非常关键的意象。在小说中构成场景、物与灯塔三者的意象交叠成一体,“脆弱,无法理解,可是于海浪之上傲然自立”。在某种含义来说,海马代表了达克,象征其欲望、诉求,还有真实的自己。这里出现的海马只是一块化石,同是“时间中脆弱的英雄”,还是达克那“失去的时间的代表”。从更深含义来讲,此意象代表了作者有关时间的思索。这块化石尽管可以看作是关在时间监狱中的牢犯,可是也因被关在牢房里才可以保存下来。孤女说道:“他使我想清楚一件事,没有能失掉的,所有的都能被复原,并非复原至从前那样,只是说在改变的形式里面。”能够这么理解,时光是“改变的形式”,由于所有事物均存在于时光中。就这个含义而言,不管是孤女母亲的不幸事件,还是达克进入大海之中放掉海马化石,这些均代表了回归时光中,将时光最底处化作回忆。
  除去上述这两个意象以外,还有“一直开着的门”和“掉落在水里的锚”,代表了惊恐惧怕与妒忌的扬着破烂帆布的船只,被称之为“荒芜石头的月亮”意象也散布在作品的各处,反复出现,不但传达出作者寄托于内心的多种象征含义,还在各类场景中发挥了展现人物心绪与衬托氛围的作用。
  (三)爱
  爱是作者多部著作中反复出现的主旨之一,而在《守望灯塔》里面运用了意识流的写作手法,时间空间交错,视觉转变,多个故事不断穿插,多种主题包含于此。[2]丧失亲人与看灯人的孤女心里失掉了平衡,她就像发狂一样地爱上一部书,还有能够叫出其姓名的小鸟,这是由于这两者能够安抚她无人能懂的孤单。最终,曲终人散她还是失去了它们。在很多人看来,孤女偷窃书籍、偷窃小鸟的行径确实很古怪,但在这古怪行为的背后,我们也可以看出因失去爱导致失去平衡的内心世界。孤女反复失落的爱没有办法被时间化解,于是要出去找寻爱以及遗失的回忆。我们能够从这里看出孤女最后终于迈出了孤单的内心,在她的世界里,爱不仅是一种关爱、爱人之间的热情,也是对生活和整个世界的拥抱。   《守望灯塔》第二章中,孤女这样说道:“我将爱看成了来自自然界的能量——好似阳光那样炙热,它是不可缺少的,它不会为任何人左右,辽阔无垠,是个奇迹,它不但柔和还会灼伤人,不但可以引来干旱还能带去生命。如果爱燃烧完了,这个地球也完了。”[4]在这样一番富有诗意的话语里面,能够发现作者是受《出埃及记》这部作品所影响。作品中的爱绝不仅仅只是空泛的理念,其有着自己独特的现实含义,与失落、叛离、惊恐、妒忌、回忆、饶恕以及热情等各种感情融合在一起,作者将其描绘得如此真实又感人肺腑。
  二、《守望灯塔》语言中独创的隐喻
  《守望灯塔》这部作品用富含诗意的言语,透过各种陈述的声音,描述了一位孤女与看灯人之间的故事。
  (一)精确的隐喻
  复杂的架构使得读者必须将自己从对故事结局的密切关注中脱离出来,转而关注言语,这也是作者最重要的写作特点之一。有一次詹妮特·温特森被记者采访时回应道:“我并不认为只用词汇来传达信息就够了。对于作品需要的透明性以及生动性,只有用精确的言语才可以做到。”《守望灯塔》最令人着迷的特点也源于此,这原本是一部满篇都是警句、格言与妙语的作品,还包含有很多作者独创的隐喻,以下列举几例以说明这其中的吸引力:
  作者描绘黑暗:“坐下以前,要将黑暗驱走或拨开。它蹲在那椅子上头,好似幕帘一样垂挂于楼梯之上。”
  作者描绘故事本身:“尽管故事有结局,每个故事都会有结局,可是在结局以后却不会真正完结——故事本身就是如此。”
  在我们拨开故事中的层层迷雾,阅读作品里面那些闪耀着光芒的妙语后,可能会认为过于抢眼,甚至在大脑里面再次重述故事时,仍然会觉得恍如隔世。[3]
  (二)富于想象的诗一般的言语
  詹妮特·温特森的文风一向都是她作品中最诱人的元素,最为读者称赞的部分。这部小说就能说明这点,以下列举书中范例来解析。“看灯人在黑暗中烤着香肠。不,他是拿黑暗来烤香肠。那是你完全可以品尝得出来的黑暗。这就是我们正在品尝的——香肠和黑暗。”小岛上的一日早晨,孤女在房子中醒过来,“打开百叶窗,太阳的光线炙热得就像爱情。”随后,她到了屋子外面,“阳光灼热地穿透屋子的墙壁,敲击在台阶上头。像打鼓似的将时光击入岩石里。太阳在敲奏白日的节奏。”这些话生动地勾勒出女主人公所身处的地方。透过作者的话语,我们可以好似身临其境般置身于黑暗或阳光的场景中。在语言风格上来说,作者就像福楼拜那样偏执,力求作品里用到的所有词汇均能恰如其分。在她看来,作品的言语不但可以直接表达,最重要的是可以展现内在的感情力量。[4]从以上范例中,读者能够感觉到,詹妮特·温特森使用的言语的性感就像诗一般,而且极富想象与童话似的感受,精准的言语对展现主旨发挥出重要的影响。
  (三)富于变化而有致的节奏
  维特根斯坦曾经说过:“有时候,一句话假如运用恰当的语速阅读便可以被领悟。我写的语句都应该缓慢阅读。”很明显,詹妮特·温特森也是一位把控节奏的妙手。富于变化且有致的节奏与明晰的声音在作品中均有到位的展现。
  结语
  这部作品代表了作者最出色的一面。从上述对作品中多重隐喻性的解析,很容易看出她独树一帜的小说风格。就像有人评论的:“她的尖锐嘲讽与马奎兹的魔幻写实融为一体。她不但能够重塑老神话,还能够变化出独创的新神话。”语
  参考文献
  [1]詹妮特·温特森.守望灯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3]张松岭.《守望灯塔》中的原型意象[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9(06).
  [4]诺斯洛普·弗莱.批评的路[M].王逢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詹妮特·温特森《守望灯塔》意象与语言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