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林黛玉爱哭这一细节在《红楼梦》中多次出现。究其原因,其生命弱小多舛而又向往正常人的生活,其境遇每况日下而又固守着人格独立的尊严,其性格纯真无邪而又身处无一不假的“贾”府,其对爱情始志不渝执着追求而又无法实现。四重矛盾冲突铸成了她的四重悲剧,最终林黛玉泪尽人亡,走完了其充满命运悲剧的坎珂一生。
关键词:《红楼梦》 林黛玉 哭 人生 悲剧
引言
恩格斯说:“悲剧是由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所造成的。”林黛玉便是这样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据粗略统计,她在《红楼梦》里共于56回目中有言行的出场,哭的次数则有38次之多,即每出场3回便会哭2次。究其缘由,她“泪尽人亡”的根本原因就是她以娇弱之躯承载了四个正常人尚无法企及的痛苦:即生命的弱小与对幸福的追求之间的冲突所造成的痛苦;寄居在等级森严的封建大家庭中与追求人格独立之间的冲突所造成的痛苦;其品格、才情、理想追求和处事准则与其在当时社会中无法实现之间冲突所造成的痛苦;执著追求真爱与爱情的不能表达及不能实现之间的冲突所造成的痛苦。
笔者认为:在林黛玉这个艺术形象中,包含着这四种痛苦所演化而来的四重人生悲剧,即生命弱小、境遇坎坷、性格尚真和爱情失败,这四重悲剧又相互撞击影响,从而共鸣出其悲惨的命运悲剧。
一、生命悲剧
“生命”是指“生物体存在所具有的活动能力”,是“活着”的标志。从生理学角度看,“如弱柳扶风”的林黛玉当属活动能力较差、不太健康的一类人。第二回写贾敏亡后,“这女学生哀痛过伤,本自怯弱多病,触犯旧症,遂连日不曾上学。”病,是林黛玉生命悲剧的渊源,也是其哭泣悲伤的诱因之一,而哭又恰恰加重了她的病情。小说的几处交代可以得出三点启示:其一,由“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可知黛玉有先天性的发育不足之症;其二,除了先天不足,还有后天失调。从她“自小吃药”到“经过多少名医”,到“总未见效”,可见在后天调理上是劳而无功的;其三,她不断经历着生命的打击。生母病逝、抛父离家、父亲病逝三重打击,再加上独居贾府后她时刻所感受到的“风刀霜剑严相逼”,对于她来说,就是一次又一次的“生命透支”。
综观林黛玉之生命,先天不足而后天失调,命运的多舛而又风流多情,不许见哭声却常常地哭泣流泪。她如此弱小的身体和短暂的生命无法容她去追求正常人的幸福生活。于是,她必然会异常痛苦,便化作泪水,最终泪尽情断索要了她的生命,“一捧黄土掩风流”,走向了她的生命悲剧。
二、境遇悲剧
“境遇”是指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情境。客观地讲,林黛玉不是贾府里境遇最差的人。她的身份和地位尊贵,是老祖宗的亲外孙女,当时其父还在官场任职。进府之初,贾母规定她的“待遇标准”和迎春等一般,这样的待遇,可算是十分高厚。但是,对个体人来说,“境遇”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指个体所处的客观存在的大环境,一个是指个体在内心感知到的生存氛围。对她来说,无论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知,其内心世界都丝毫感受不到家的温暖和亲人的关怀。不难理解,身为大家闺秀,却要被迫寄人篱下的那种痛楚和落寞,而当她感到孤单和落寞的时候,就要通过哭的方式去发泄。
从客观上讲,林黛玉进入贾府后,她的境遇经历了一个有好转坏的过程。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中,因为黛玉是贾母最疼爱的外孙女儿,因此进贾府时受到了贾府上下最高的接待规格,连实权人物王熙凤都不惜恭维到了令人肉麻的地步:“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但随着“行为豁达,随分从时”的薛宝钗进入贾府以后,贾府上下尤其是贾母渐渐喜欢上宝钗,逐步冷落了林黛玉。尤其是后来,黛玉一方面疾病缠身,另一方面言行举止不符合封建家庭的择媳标准,贾母逐渐流露出选薛宝钗为宝二奶奶的意思,她便成为彻底孤立无援的孤儿,贾府一干人闻风而动,林黛玉境遇也就每况日下了。而从主观上讲,林黛玉的内心感知世界里,由于自身多愁善感,使她虚拟了一个“敌对的生存环境”。第二十六回黛玉晚上去探视宝玉,偏偏碰上晴雯使性子不开门,其实晴雯根本不知门外是谁,但这却使黛玉不由得联想“自己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并暗自流泪,第二天便吟唱出了如泣如诉的《葬花吟》。
总之,联系贾母、王熙凤这些贾府统治者对她态度的转变,她寄人篱下的地位已经不允许她去保持自己的尊严和独立人格,她也只有用哭来发泄心中的苦闷和孤独。由此可见,林黛玉的悲剧也是一定意义上的“境遇悲剧”。
三、性格悲剧
性格是指“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存在决定意识,“不同的环境条件会使性格具有差异性,性格随着主体所处环境的移动而移动。”勇敢与怯弱的性格会因势而变,反之,人也能主观能动地创造环境,改善个人的生存环境,使个人获得有利的生存发展空间。笔者认为上述两个方面,林黛玉做的都不够明智:她既没有世故地适应环境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也没有主动去营造环境。
首先,按说丧母遭遇和寄居的处境会把她造就成为一个少言、忍让的人。可是,她却在生活中表现出一个有着独立人格和自尊个性的人,很快给荣府的人们留下了“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印象。她的父亲去世后,并未使她的这个生活态度也跟着改变,而且似乎更加挑起了她的心高气傲,更加使她多疑地审视着周围事物,唯恐有人对她怀有歧视和轻蔑。可以说,她是一个越是处在危难的境遇之下,就越坚持自己人格尊严的人,当然这也是她性格悲剧产生的祸根之所在。有了这种性格,她便无法处理好周围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而当她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又没有知己理解时,就只能暗自神伤地躲在一个孤寂角落里默默哭泣,用她那一滴滴惆怅苦涩的泪水来消解心中的苦闷。
再者,在贾府里,当仔细的机心、巧妙的欺诈可以搏取到欢心和奖赏的时候,林黛玉却没有刻意的去营建良好的生存环境。她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当李嬷嬷劝阻宝玉少喝酒时,她教唆宝玉“别理那老货”,使李嬷嬷也反击道:“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比刀子还利害?”当袭人梦想成为宝玉侍妾,却又羞于承认之时,她又开玩笑:“你说你是丫头,我只把你当嫂子看”,弄得袭人很不快;在为宝玉择偶的关键时刻,袭人向王夫人所提的带倾向性的意见就很要命。诸如此类,“量变”就必然导致“质变”,你不善于去营造自己的生存环境,那么生存环境最终必将影响甚至压制你的生存。
综合起来,林黛玉性格悲剧的特点就是一个字“真”,庄子云:“真者,所以受天也,自然不可易也。”她的真性情、真人格,一无杂念,冰清玉洁,才使宝玉见了便觉清爽,一见倾心视为知己。然而,在无一不假的“贾府”和那个时代,她理想追求的“真”却又显得那样的不被人理解和不合时宜。她的“真”与时事的“假”形成鲜明激烈的矛盾冲突,最终,她为“真”流尽了毕生的眼泪,并铸成了她的性格悲剧。
四、爱情悲剧
丹麦童话家安徒生说:“所谓爱情就是一个舞女光着脚丫在针尖上跳舞,夺目而又凄惨。”作品中的林黛玉可谓是为爱情伤透了脑筋,她的眼泪十之七八为爱情而流:嫉妒“金麒麟”她要哭,宝玉不理解自己时她更要去哭,她执著地去追求爱情,用生命谱写了一曲爱情悲剧交响曲。
林黛玉的爱情悲剧缘何而起?笔者认为主要是由黛玉的“身病”和“心病”不符合贾府决策层的择媳条件造成的。从“身”的角度看,首先,林黛玉不具备未来管家奶奶所需要的体魄。她“娇袭一身之病”“病如西子胜三分”,整天咳嗽气喘,大量食用燕窝一般的保健品,也不能减轻她的病症,再加上她对贾宝玉执着坚贞的爱情更加重了她的病情。其次,她不具备封建大家庭联姻的身世条件。林黛玉虽出身于封袭世家,但寄人篱下于贾府时,最终成为一个无权无财、父母双亡的孤儿。从家庭背景上来看,她与家财万贯的薛宝钗又有了很大的差距。从“心”的角度上看,林黛玉不具备封建大户人家所需要的“德性”。一来她有“多疑之心”。即指的是她的心眼小,爱耍“小性儿”;“情商”不高,不懂得人情世故;心直口快,没有宝钗那么有城府等等,这与封建家庭所倡导的贤良淑德的择媳观大相径庭。二来她有“叛逆之心”,即她背离了封建家长的价值观。在贾府上下都希望贾宝玉好好读书,走仕途之路的大环境下,林黛玉却 “从来不说这些混账话”,这倒是与贾宝玉志同道合了,但却背离了封建家长“望子成龙”的普遍价值观。
综上所述,林黛玉的“身心不备”造成了她的爱情悲剧:一方面,她的爱情无处表达,她的婚姻因受内外因素阻碍而无法实现。另一方面,她又费尽心思劳力伤神地执著追求真爱。二者激烈冲突之下,她与宝玉的“生死之恋”也只得以悲剧告终。
结语
别林斯基说:“真正的悲剧总是以心灵珍贵希望破灭以及整个生活幸福的丧失作为收场的。”林黛玉生命弱小、境遇坎坷、性格尚真、爱情失败,这四重悲剧互相交织作用:首先,生命是其境遇、性格和爱情的最原始生成因素,由于她的生命悲剧,导致其境遇日益差强人意,性格多心敏感,爱情欠缺身体条件;其次,境遇是其生命、性格和爱情存在的外部因素,由于她的境遇悲剧,导致其生命状态日下,性格“猜忌多疑”,爱情无所依靠;再者,性格是其生命、境遇和爱情存在的内在因素,由于她的性格悲剧,导致其生命日渐削弱,境遇举步维艰,爱情被人破坏;最后,爱情是其生命、境遇和性格的“催生剂”,由于她的爱情悲剧,导致其生命之泉断流,境遇之路急转,性格之念俱焚。而在这些悲剧的共同作用下,最终构筑了她无法躲避的命运悲剧。由此,笔者便以一诗作为文章的结尾,期冀它能够体现出本文的主旨大意:“黛玉善哭岂无因?总为悲剧命运身。哭到风刀霜剑时,芳心已碎葬花吟。”语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刘再复.性格组合论[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3.
[3]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别林斯基.别林斯基文集[M].满涛,辛未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5]刘安海,孙文宪.文艺理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