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12期 ID: 376678

[ 杨帆 文选 ]   

谈《陈情表》的陈情艺术

◇ 杨帆

  自古以来,圣命难违,凡有违者,轻则贬官削秩,重则杀身乃至株连宗族。尤其是当这个国君比较多疑、冷酷时,批龙颜、逆圣听就更需要非凡的勇气和超人的智慧。历史上敢于这样做的人很少,李密就是其中的一位。
  李密初仕蜀,任尚书郎。蜀亡后,晋武帝征他出任太子洗马。做太子的属官,这是一个许多人求之不得的差使。然而或许是出于对旧朝的怀念,或许是出于对新君的疑惧,或许是真的要奉养祖母,李密上《陈情表》辞谢,以供养祖母为名,恳请晋武帝允许他“辞不赴命”。天威受到藐视,龙恩未被领情,晋武帝本该龙颜震怒,然而览表之后,非但未怒,反而命“赐(李密)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
  那么,《陈情表》到底是怎样陈情,最终打动了晋武帝的呢?
  1. 诉悲情。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即使国君也不例外。李密深知这一道理,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极力陈述自己悲苦的身世:“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显然,作者意图用辛酸的身世、孤苦的生活使国君一开始就陷入凄凄切切的悲苦氛围中,油然而生怜意,并使国君在阅读过程中心理上形成一个缓冲,不至于刚一读信就大发雷霆,从而为下文提出辞职赢得表述的机会和情感上的认可。这正是李密的高明之处。
  在叙述自己悲苦身世的同时,李密还恳切地阐述了祖母与自己孤苦无靠、相依为命的关系。小时候“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名为祖孙,情胜母子;“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这种表述,如泣如诉,情真意切,把祖孙二人苦难相依、深厚难舍的感情表述得淋漓尽致,任你铁石心肠也不得不为之动容。古人评价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想来,晋武帝再冷酷,面对如此至情,又怎能不感动呢?
  2. 明伦理。李密辞不就职的借口就是要奉养祖母。为使借口合情合理,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搬出了“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当朝治政准则,即本朝既然极力提倡用孝道治理天下,那么我躬遵孝道、奉养祖母就是应该的。而且“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自己作为特殊情况更应该受到照顾。李密还以“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进一步向晋武帝明理:连乌鸦都知道反哺,我如不奉养祖母,岂不是连禽鸟都不如?然而,这样表述却存在着另一种不敬。古人一直强调要尽忠尽孝,难道你李密只知道尽孝,就不知道尽忠吗?对此,李密早就有了应付之道,下文接着就说:“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即待祖母百年之后,我一定尽忠。且尽忠的时间很长,何必急于一时呢?这就圆满地解决了忠孝不能两全的难题,使武帝无话可说。
  3. 剖心迹。李密是蜀汉旧臣,他“辞不就职”最容易让人联想到他难忘旧朝,恪守“忠臣不事二君”的古训,意欲保全名节。这是新君非常忌讳的。对此,李密也做出了诚恳的解释。“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即自己一直是个追求飞黄腾达的人,并不注重保全自己的名节。而且,面对朝廷的征召,自己首先想到的就是“臣欲奉诏奔驰”,潜意识中并没有推辞的念头。文中还极力表达了自己对皇恩浩荡的感激之情。“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回忆之中熔铸了对朝廷接连征召的无限感谢和情不得已的愧疚;“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臣之辛苦……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这些语言把满腔感激、忠诚、期望之情溢于纸上,诚挚哀婉,恭谨虔诚,动人心魄,有力地表明了自己“辞不赴任”惟一的原因就是确实要奉养祖母。其情之真,让人笃信;其意之切,令人嗟叹。言既至此,晋武帝又怎能再有怀疑、拂逆其意呢?
  4. 赞圣朝。李密还在文中多处称赞本朝为“圣朝”,如“逮奉圣朝,沐浴清化”,“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沐浴清化”,以极其简洁的语言概括了新朝的政治清明,治效卓著;“以孝治天下”、“矜育故老”明赞治政有方,暗赞皇上的宽厚仁慈,既为自己因孝请辞作铺垫,又暗示了对本朝及皇上的敬爱,表明不出仕绝不是对朝廷不满。他还称自己的旧国为“伪朝”,这就委婉地表达了与旧朝决裂的心意。作为新君,阅罢此言,晋武帝必然疑虑顿释,不会报复李密了。
  5. 移视线。除了用开头的“诉悲情”移视线外,李密还回忆了前两次被地方官的举荐,即“察臣孝廉”、“举臣秀才”,这两次自己都因“供养无主”而“辞不赴命”,这就含蓄地暗示皇上,我并不是针对您的这次征召不去的,我一直都不能赴任的,从而使皇帝对他的本次“辞不就职”不致感到突然和难堪。接下去李密又用大量的篇幅强调了自己两难的困境。一方面是“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另一方面是“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最后以一言概括自己的处境:“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李密采用了铺陈的笔法,使用短句,成功地渲染出了皇命急催、形势紧迫、焦虑万分却又一筹莫展的窘况,将自己的困难、狼狈、忧心如焚展示得淋漓尽致,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而成功地淡化了对皇恩的违背,赢得了武帝的谅解。
  渲染困窘处境的同时,李密还极力表达违背皇命而十分惧怕的心理。“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越是写自己的惶惧、害怕,越能使皇上的尊严得到维护,威望得到体现,虚荣心得到满足,从而也就越能减少其对自己的猜忌和不满。
  千百年来,《陈情表》一文脍炙人口,好评如潮。大家都认为是李密的一腔至诚真情打动了武帝。但我想,真情固然重要,如何表述同样重要。一样的真情如果没有高明的表述方式照样被拒绝或落得杀身之祸!本文缜密的陈述安排、高明的说理技巧、机智的语言艺术与浓厚的真情相互配合,互为辉映,相得益彰,正是这两方面的结合,才产生了令后人经久回味、称颂不已的《陈情表》。
  (作者单位:灌南高级中学)

谈《陈情表》的陈情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