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12期 ID: 376652

  

浅谈《曹刿论战》的对话艺术

◇ 郑晓荣

  《曹刿论战》记叙了鲁庄公十年(公元684年),齐国和鲁国在长勺交战的史实,塑造了曹刿这个卓越的军事家的形象。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有名战例。齐鲁两国投入了大量的兵力,战斗异常激烈,可写的东西自然很多。但从文章的整体内容来看,本文的写作重点不是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具体过程,而是通过此次战争表现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军事思想。对于战争的经过和结果,只不过是证明曹刿的军事思想正确的一个事实,所以作者对此采取略写的方法。另一方面为了突出“曹刿论战”这个主题,节省一些不必要的交代,作者又采用对话的方法,集中体现曹刿的军事思想,凸显文章的主题。
  第一次:战前曹刿与乡人的对话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通过“其乡人”和“鄙”等词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普通百姓,没有什么官职。对话中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又告诉我们曹刿虽是百姓,但他关心自己的国家,是一个爱国的人。这两句话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在文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一给鲁庄公定位“鄙”,二使曹刿的言行和乡人之语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下文写他为国参战作了铺垫。
  第二次: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
  (刿)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这段话主要表现曹刿军事思想的一个方面,即取信于民。但这个思想不是作者也不是曹刿亲口说出的,而是通过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表现出来的。这样文章就可以省略了一切与主题关系不大的情节,集中笔墨直截了当地写他们之间的对话。其好处是:
  1. 表现鲁庄公的无知,他不知道决定战争胜负的先决条件是什么(他回答了“三个”条件便是证明,同时其中有两条是不正确的)。
  2. 通过曹刿的判断、取舍揭示其取信于民的军事思想。
  3. 采用对话的方式,可以舍去其他无关要紧的交代,集中体现曹刿的军事思想,使文章更加紧凑,中心更加突出。
  4. 用鲁庄公的浅薄反衬曹刿的深谋远虑,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性格特征更加突出。
  第三次:战争中曹刿的语言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这一部分具体写战争的经过,但不是平铺直叙地详细描绘,例如参战双方的人员、战斗的激烈、人员的伤亡等都避而不谈,而是将全部的焦点集中到鲁庄公和曹刿这两个人物的言行上,通过他们的言行表现其各自的思想和性格,特别是表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另一个方面:抓住进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同时通过鲁庄公的“公将鼓之”和“公将驰之”与曹刿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动作对比,展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
  第四次:战争结束后的对话
  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根据曹刿回答的内容看,鲁庄公询问的应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何在齐人三鼓之后进军,二是为何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追击。依据文章的前后关系,这部分内容是对曹刿在战争中行为的一个具体的解释,也是对曹刿军事思想的具体概括。同时作者再次运用对话,将两个人物形象展现于读者面前,既突出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又通过对比表现鲁庄公军事上的无知。
  总之,正是因为作者巧妙运用了对话的方法,才丰富了文章的思想和内容,在短短的221字的文章中既描写了战争的经过,又刻画了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作者单位:海原县黑城中学)

浅谈《曹刿论战》的对话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