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12期 ID: 376622

  

拉动内需 提高实效

◇ 颜小毛黄太升

  发展市场经济,拉动内需是个行之有效的举措。语文教学要提高实效,“拉动内需”也会给人带来惊喜。例如教学《神奇的极光》一课,本人在不经意间偶然一次“拉动内需”,发现教学效果非常好。
  《神奇的极光》是一篇以文艺的笔法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我提出三个问题:1.“极光”是什么?2.它有何“神奇”呢?3.科学家们正在研究“极光”,你了解研究它的意义吗?这三个问题刚提出,学生就议论开了,认为只要去看看课文,答案便可以求得了。于是未待老师板书标题就投入到课文阅读中去了。为了解答这三个问题,他们在课文里圈点勾画,与同桌交流讨论,非常认真。那些平时对语文学习不重视、基础薄弱的学生都能用心看书了。时间才过去10多分钟,学生就获得了较多的有关极光的知识,并作了主动发言。此时我发觉刚才提出的问题有效地拉动了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于是乘胜前进,赶紧又提出三个问题进一步拉动内需:1.现在的科学研究认为:形成极光有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你知道是哪三个吗?2.根据课文第三部分的文字概括一下极光形成的原理。3.本文寓科学性、知识性于趣味性、娱乐性之中,使我们在获取科学知识的同时得到艺术上的享受,这类文章属于什么样式文体的文章?它(如本文)使用了哪些表现(说明)方法?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认识基础,信心倍增,阅读讨论求解的速度加快,在不到40分钟的时间里,不但熟悉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极光”,而且理解和学习了课文的写作方法。
  离下课还有几分钟,我问学生还有没有疑难问题,一学生突然提问:“今年1~2月份,我国南方遭遇几十年不见的冰冻灾害,我们都经历过了,这在地球变暖的今天,这种灾情怎么会发生?以后还会不会发生?”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我还没来得及思考回答,接着又有学生提问:“两年前我省九江地区发生过地震,我们安福也曾有过一点小余震,我们都感受到了。联想到以前的唐山大地震,这是多么的可怕。为此我想了解地震是怎样发生的,有哪些预防和抗震的办法和措施?人类能不能研究出化震灾为震利的科学方法?”(学此文时,汶川大地震还没有发生)这两位学生的问题一提出,课堂一下沸腾了,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没想到“内需拉动”由此走向高潮。
  我兴奋不已,趁此良机,首先热情洋溢地赞赏了两个学生的探索精神。本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育人的目的,在课堂最后的几分钟里,我赶紧布置一道练习题:课后请同学们根据两位同学提到的问题,去求知思考,查看相关资料,展开联想,大胆想象,写一篇以“面对自然灾害”为话题的作文;立意自定,文题自拟,文体自选。又是一个出乎我的意料,学生的积极性依然很高,兴趣很浓,一下课就有同学议论开了,有的邀伙伴查阅资料作“研究”去了。
  后来,我在批改作文时看到,学生大多思路开阔,联想和想象丰富,立意、选材较好,话题主旨扣得较准。在语言方面有的生动,有的平实,有的形象鲜明。文体也多样:有写平实说明文的,介绍冰冻或地震灾害的成因及其预防和抗灾措施;有写新闻报道的,反映当地党政领导和群众奋不顾身投入抗灾一线的事迹;有写散文的,赞美无名英雄捐款捐物的;有写议论文的,论述人类要构建和谐美好的世界,必须经受来自方方面面的苦痛,有苦痛才会“研制”出救治的良方;还有写科幻小说的——《冰震两魔休撒野逞狂,我乃宇科天尊来也》,等等。这次作文批改我一改往日的疲倦劳累,反而有一种享受的快感。有个学生在他的作文后记中写道:“自从上了《神奇的极光》一课后,我发觉自己对自然宇宙有着强烈的探究兴趣。兴趣一来,一向讨厌语文更讨厌写作文的我开始有了学语文写作文的兴趣。这次作文我第一次得到了高分,就是因为有了兴趣,所以写起来不是心烦而是心顺,心顺就得手。希望老师今后能拿一些我们感兴趣的东西让我们写。”
  是的,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兴趣是多样的,潜能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去发现内需,拉动内需,使之各自去不断发掘潜能。这样,语文教学的效果定然非比一般。
  (作者单位:安福中学)

拉动内需 提高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