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12期 ID: 376598

  

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要做到“六突出”

◇ 张才中张才华

  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广受诟病。那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呢?笔者认为应突出以下几点。
  第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是有情感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高效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全体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充分的最大化的发展。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最少应有80%以上的学生参与。可时下仍有不少语文课,老师讲的多,学生参与的少,甚至搞满堂灌、一言堂。教师上课提问往往只让几位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学生常常没有参与到学习中来,学困生几乎没有表现的机会。时间一长,学困生就失去了学习的热情,不思进取。这样的课堂肯定是效率低下。高效语文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必须眼睛朝下看,重点下移,照顾到中等生和学困生,让所有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能在课堂上获益。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心中有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在课前预设不同难度的问题,这样课堂上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发挥最大效益。
  第二,突出“双基”。语文是工具学科,是基础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忽视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教学是空中楼阁。语文教学必须夯实学生基础。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视字词教学,甚至认为字词教学是小学的事,其实中学同样要重视字词教学。如果学生学完一篇文章后,连字都不会认,词都不能解,这样的语文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突出方法指导。语文教学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育的关键在于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学生不会永远在教师的指导下生活。语文教学必须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写作方法、写字方法、听说方法。如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阅读课文时,做好圈点、勾画、批注,圈出生字生词,画出好词好句,标出不解的、有疑问的字句,对自己喜欢的句子赏析,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全文内容进行综合概括等。并且要使用固定的符号,一以贯之,久而久之就能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第四,突出个体感悟。不同个体对作品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语文的工具性,还要重视语文的人文性。课堂教学不能惟教材、惟教参是从。鼓励学生的个体感悟,鼓励学生创新,有自己的想法,不人云亦云。积极培养学生语感,不强加给学生知识,注重潜移默化、熏陶浸染,逐渐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语文课堂应积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第五,突出知识迁移。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应重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以致用。如学习了《白杨礼赞》,可让学生运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和象征手法练习写文章。学习了《在烈日和暴雨下》和《社戏》,可模仿文中写自然环境的优美语段及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渗入的写法,描写自然景物。
  第六,突出德育渗透。教学中应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要渗透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学生爱自然、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思想。语文课不是政治课,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能与授课内容割裂开来,而应是润物细无声的,不露痕迹的。如教授《岳阳楼记》,通过诵读和赏析,学习我国古代政治家“先天下,后自己”的博大胸襟。学习《故宫博物院》,通过搜集图片、播放影视,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艺术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再如学习朱自清的《绿》,通过参观景物和朗读感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强烈情感。
  (作者单位:竹山县实验中学
  大庙中学)

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要做到“六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