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诗人郑思肖的一首题画诗《画菊》中有云:“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有人据此得出结论,“秋日过后菊花才渐渐枯萎,但绝不会落瓣,更不会残英满地”(见《语文教学之友》2008年第5期《解读“满地黄花堆积”》)。对此我有不同观点。
关于菊花,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说:菊花按季节分有夏菊、秋菊、冬菊,且菊花分布地域广,按品种分类有100多个品种,可入药,可食用(有书上讲有3000多个品种)。可见菊花品种之多,作用之大,且季节不同、地域不同的菊花的性质特点也不一样。郑思肖看到的秋菊可能是不落瓣的,但不能以此推出天下所有的秋菊都不落瓣。
有这样一个历史典故,很能说明一些道理。说王安石拜相后,有一天苏东坡在王安石书桌上看到一首咏菊诗的草稿,才写了开头的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心想:“西风就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菊花能耐寒敢与秋霜傲战,怎么会被秋风吹落呢?”认为秋风吹落黄花是错误的。这个恃才傲物的翰林学士竟忘了王安石是他的前辈和上级,便匆忙提笔续诗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回来后,看了苏东坡的续诗,认为苏东坡只知个别情况,不注意观察不同情况,不太高兴,后来因“乌台诗案”,便把苏东坡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到了这年九月重阳,一日大风过后,他约好友陈季常到后花园赏菊,只见菊花纷纷落瓣,满地铺金,这时他想起给王安石续诗的往事,才知道自己错了。苏轼所得的“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结论,遗漏了黄州等地秋天菊花是落瓣的这些不同情况,所以苏轼所得的结论不能成立。这个故事说明,秋天有的菊花是落瓣的。菊花由于品种不同、地域不同,及个体差异,落瓣或不落瓣绝不可一概而论,应根据不同品种、不同地域等情况区别对待。古人写诗可以如此,但若推文析理、探本溯源就不应该这样轻率了,由此看来“秋日过后菊花渐渐枯萎,但绝不落瓣,更不会残英满地”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若用此站不住脚的说法作论据,论证其观点,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作者单位:淮南联合大学政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