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12期 ID: 376628

  

《想北平》一课的两次教学

◇ 杨倩铃

  《想北平》是作家老舍在青岛时写的一篇文章,他当时虽然身在异乡,但情系北平。本文题目为“想”,但不是平平常常的回想、追忆,而是动情带泪的思念、眷恋。他描绘的是一幅故都风俗画,抒发的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闲雅而热烈的情怀。本文最值得借鉴的是作者巧妙的写作手法——以小见大。文章处处不说爱,不说想念,但处处都在说北平的好和北平的美,处处都在表达对北平的喜爱和眷恋之情。
  散文较其他文体更有主观性、情感性,更宜用“体验教学法”来组织课堂教学;而要体验作者的情感,就要联系作者生平、作品,坚持“知人论世”的原则。基于散文本身所具有的语言美,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应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体悟语言的魅力,而朗读本身也是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教和学的过程中要坚持“让文本自己开口说话”,用作者的话解读作者。还应多用讨论,加强生生互动。
  为此,我这样设计本课的教学:
  在导入上,用视频播放北京城的布局、环境、自然风景、人文生活,使学生对北京的特色有感性认识,这些能让学生更好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下面采用三步骤教学法。
  第一步骤,作家介绍和背景介绍(用幻灯打出)。
  这一步在介绍老舍是个小说家也是个剧作家,他的许多作品拍成了影片,如《骆驼祥子》《茶馆》等的同时,简略地介绍其散文,以此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因为他们平时对老舍的散文接触不多。
  第二步骤,指导美读。
  诵读是散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加强诵读习惯的培养,也是对散文意境体会的需要。要求学生读得抑扬顿挫,入情入境,找几名朗诵较好的学生做示范,其他同学倾听并画出喜欢的语句,留待读完后共同分享交流。
  第三步骤,研讨文本,布置思考题:
  1. 作者是土生土长的北平人,写作此文时正羁旅青岛,想念北平却不得相见,这种“想”是一种动情带泪的思念。文章是怎样表达这种感情的?
  2. 老舍心中北平的景物有很多,可他的笔下选取了哪些景物?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特点,并思考为什么选取这些?运用了怎样的手法?
  新课程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的互动性。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引导和组织作用,而研讨文本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上完这堂课,我发现走廊里来来往往的学生尽在谈论着刚才课堂上放映的关于北京城的片断,几乎没有人再提及老舍笔下的北平和文章的特色。我捉摸着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呢?于是,我细细地研究了教案,作了如下修改:
  在导入时,我改成引导性的话语:“乡情”是一颗由甜蜜、温馨、哀愁凝结成的珍宝。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颦一笑,一离一合,总是那么让人牵肠挂肚,让人心底流过一股莫名的泉涌!那么,老舍先生的《想北平》就是对故都之恋的最好诠释。
  这种导入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快速入境,身临其境地体会那股浓浓的眷恋之情,从而激起情感共鸣,引发学习兴趣。原本的视频放出来后让不少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于那些生动的画面上,而在下面的研讨中他们就显得打不起精神。也许上完这节课,再放映视频作为欣赏还是可行的。
  然后,把教学流程的第二个步骤与第一个互换。
  学生阅读文章后基本上能找出优美的语句,但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要具体说出那些语言美在何处,却是一难题。所以我先让学生读课文,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再穿插作家作品以及写作背景的介绍。
  例如,提及老舍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让学生理解本文那些看似平实的语言与作家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关心苍生、为民请命的历史使命是密不可分的;介绍其作品《骆驼祥子》时举小说中大家熟悉的语句让学生悟出本文语言同样朴素、自然,带有京腔儿的特点;讲述1936年的中国及北平局势,让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忧心如焚的心情和结尾处作者深情的呼唤。
  最后,鼓励学生对文中某些语句声情并茂地诵读、领悟,甚至背诵下来。
  另外,前一次教学的第三个步骤对文本的研讨并没能足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前半段时间课堂气氛活跃,而后半段则略显“冷清”,尤其对第二问有些同学似乎懒于思考,这样使学生的主体作用没能得到充分体现。
  所以这次教学分析第二个问题时,我借助已学过的《江南的冬景》那一课,引发学生回忆郁达夫在文中选写了哪些江南的冬景、选择的原因并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技巧,从而让学生自觉地运用前面学过的知识来思考当前的内容。这就是温故而知新。
  这个改进的教学流程还存在不少细节需要调整,比如在教学步骤的转换上可以再自然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还可再融洽些等等。
  《想北平》这篇课文我已多次和学生一起学习,每次学完总有些不同的体会,若坚持新课程的理念,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教学,我想,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能不断迈上新台阶。
  (作者单位:通州市刘桥中学)

《想北平》一课的两次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