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12期 ID: 376658

[ 赵清林 文选 ]   

《陈涉世家》注释商补

◇ 赵清林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中有这么一句话:“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课本把句中的“旦日”一词注释为“第二天”,笔者认为此注不妥,应该把“旦日”一词解释为“太阳初出时、天亮时、平旦”。理由如下:
  一、权威词典如此注释。查阅解释词条最为详尽的《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辞典出版社),【旦日】词条义项①为:“太阳初出时;天亮时。《史记·陈涉世家》:‘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另查《辞源》与《古今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旦日】词条义项①:“天明时,即平旦。”举例亦均是《史记·陈涉世家》中这句话。
  二、情势发展决定“旦日”解释为“太阳初出时、天亮时、平旦”更为合情合理。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前,陈胜在提出“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倡议后,做了一系列鼓动人心、争取群众、树立威信的舆论准备工作。他先与吴广一起求助卜筮,在卜者“然足下卜之鬼乎”的建议中,得到了借鬼神“威众”的启示。于是“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让“卒买鱼烹食”时“得鱼腹中书”,可以想见,在那个封建迷信思想较盛行的时代,这帛书“陈胜王”的消息一定会不胫而走,且会一传十,十传百,甚至添油加醋,无中生有,以致于众人“固以怪之矣”。接着,陈胜趁热打铁,“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夜深人静之时,“大楚兴,陈胜王”的叫声,很自然地让士卒们把晚上的篝火狐鸣和白天的鱼腹帛书联系起来,也把陈胜与楚国的复兴联系起来,巩固了陈胜在士卒们心中的地位,这也正是陈胜、吴广期盼的借助神灵威服众人的效果。因此,这“狐鸣”在士卒们中间产生的强烈心理震撼就可想而知了。这个时候,士卒们由“怪之”发展到“惊恐”,而且恐怕还会有不少人彻夜不眠,所以天刚刚亮(即平旦,平旦是一天十二个时辰中的第三个时辰,又称黎明、早晨等,此时是日与夜的交替),众士卒就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见到陈胜都指指点点,哪里还会等到“第二天”才“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呢?
  (作者单位:濉溪中学)

《陈涉世家》注释商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