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12期 ID: 376665

  

“生”字究竟作何解

◇ 刘增杰

  《鸿门宴》里有“生彘肩”句,对于句中“生”字的解释,历来说法不一。余行达释“生”为“全”字之误;梁溪苓则认为是半生不熟;蔡伯仁解“生”与“胜”同,可解为“又肥又香”;《实用古汉语大词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版)860页:“生的,与‘熟’相对。《史记·项羽本纪》:‘则与一生彘肩。’”(左右就给了他一只生的猪腿)高中语文教材《鸿门宴》一文将“生彘肩”释为“故意用生彘肩试樊哙”,视“生”为生熟之“生”。另一版本则明确地释“生”为“未煮的”,亦即生熟之“生”。这里,注者避开“生”不加解释,依葫芦画瓢式地照搬是不可取的。因为从其文意来看,“生”无疑只能理解为“不煮的”或“未煮熟的”。教参的译文也是如此。这样,我们顿生疑问:第一,“茹毛饮血”的历史已成为陈迹,宴会哪会吃生猪腿?第二,既然大家不吃生的(不煮的或未煮熟的),项羽又称誉樊哙,左右哪敢拿生的猪腿给樊哙吃?这种解释显然不合乎情理。
  笔者认为,这里的“生”字是“煮熟(加调料和味)未食而拨出少许备用”的意思。
  宋代史绳祖《学禅佔哔》卷二记成都华严阁下饭僧事,追溯“生”的源头指出“未食称出生,盖《乡党》所谓‘必齐如也’”。 《论语·乡党》的原文是:“必祭,必齐如也。”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对“必祭”的注释是:“这是食前将席上各种食品拿出少许,放在食器之间,祭最初发明饮食的人。《左传》叫汜祭。”这跟佛家借以施舍众生的用意是不同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把做好的食物拿出少许以待用。所谓“食前拿出少许”,换句话就是“煮熟(加调料和味)而未享用”。现在无锡方言仍然称“未食而先另留者为‘生剩饭’、‘生剩菜’,以别于食后残余之‘剩饭’、‘剩菜’”。(钱钟书《管锥篇》二册《太平广记》卷论第二十一条)这更是一条有力的证据。
  这种解释符合当时的情景:一是项羽从项伯计“善遇”刘邦,猪前腿自然在宴前加调料和味煮熟备用。项羽毫无政治头脑,一味讲义气,“为人不忍”,自然也不会拿生猪腿宴大宾的。二是樊哙闯帐,正值情势危急的宴始之时,樊哙确属“大勇之士”,欲与项王决一生死以卫沛公,不会甘心受辱而食生猪腿。三是樊哙突然光临鸿门宴会,项羽明其身份之后,几次称誉樊哙为“壮士”并赐予未动食的熟猪腿(而不是残羹冷炙),这是合乎情理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以“煮熟(加调料和味)未食而拨出少许备用”来解释“生彘肩”中的“生”字较为妥切。
  (作者单位:禹州市第二高级中学)

“生”字究竟作何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