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12期 ID: 376615

[ 卢兴远 文选 ]   

古文翻译必须“瞻前顾后”

◇ 卢兴远

  古文翻译是高考必考题型,分值8至10分。学生要想得高分,必须掌握翻译方法。翻译方法大致有两种,一是直译,一是意译。具体的方法有:对、换、留、调、增、删六种。为了使学生掌握翻译的方法,强化训练乃根本之法。
  案例描述:
  2008年5月8日下午3点50分至4点20分。
  高三(3)班语文课。
  谭彬、贺兵、苟华斌、冯庚、白庆国五位同学在黑板上翻译古文。
  5分钟后完卷。
  谭彬翻译的是:(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其共击之)月氏国王逃跑了,却常常怨恨匈奴,苦于无人与他共击匈奴。
  贺兵翻译的是:(今亡,惟王使人导送我)我现在就去死,希望大王派人送我回去。
  苟华斌的翻译是:(吾预奉接母,母至吾害,命也)我预支俸禄回去接老母亲,母亲刚到,我便被杀害,这是命啊。
  冯庚的翻译是:(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打开纸写了一首诗,忍不住笑,喷了一桌子饭。
  白庆国的翻译是:(绝食者千余家)自杀者千余人。
  案例分析:
  五位同学的翻译准确吗?下边由学生点评。
  屠敏发言:谭彬将“月氏遁逃”翻译错了,应译成“月氏国民败逃”而不能译成“月氏国王逃跑了”。因为前文已说“月氏王被匈奴杀了,并把他的头做成了酒壶”。月氏王既已被杀,他还怎能逃跑呢?
  郭珍发言:贺兵将“今亡”译错了,应译成“现在逃亡出来”。张骞逃出匈奴,来到大宛,使命未完成,他怎会自杀?他为什么要自杀?即使要自杀,又何需请人送回?从下文看,他并未自杀身亡,而是逃出匈奴后,请大宛国王派向导送他去了月氏等国。
  方晓慧发言:苟华斌将“母至吾害”翻译错了。“母至吾害”应译成:“母亲刚到,我便被人弹劾。”因为从下文看,他并没有被人杀害。如果说他被杀害了,怎么他还会说话呢?再则,下文说的是有人诬陷他,说他挪用公款,因而这里的“害”应是通假字,通“劾”,弹劾的意思。
  彭亮发言:冯庚将“发函得诗”翻译错了,应译成:“打开信得到了这首诗。”因为上文已经交代,说作者回了一封信给他,并附诗一首。诗是苏轼所写,而不是文与可所写。
  刘相发言:白庆国将“绝食者”译错了,因为从上文看,是水灾、人灾引起了粮食匮乏,以致千余户人家无粮可吃。此处的“绝食者”并非今天的抗议者、自杀者,而是断粮者,无饭可吃者。
  老师总结:五位同学的发言很有见地,具有较强的说服力。由此我们可以获得如下启示:翻译古文要做到信、达、雅。而要达此目的,不仅要掌握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常用义,也要掌握通假、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还要能够根据语境推断它在该句中的意义,更要“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推断它在这一段乃至这一篇中的意义,而不能孤立地看待,否则,就会贻笑大方了。
  (作者单位:营山县中学)

古文翻译必须“瞻前顾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