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为了最后的那张试卷,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向了单调乏味,走向了枯燥无趣,以至于学生讨厌语文,害怕语文,甚至于渐渐远离语文。究其原因,是我们用死记硬背、考试训练、保守固执关起了语文乐园的大门,让学生在这座知识的宝库面前望而却步。要想重启语文乐园的大门,让学生在语文的乐园里自由地遨游,以下几点做法不妨一试。
1.用教师的文学修养,感染学生“爱”语文。
要想让学生喜欢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是语文的爱好者,并有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宽厚的文化积淀。只有这样,才可能“厚积薄发”,才可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为此,我特别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努力以美的教学语言去感染学生,注意平时和学生交谈时的语言美。和学生谈话间,我经常会兴致勃勃地说:“我送你们一句话!”“我想起一句诗!”学生显然对这些名言、古诗是非常感兴趣的,在我的感召下,他们也逐渐开始积累名句,不知不觉地走进了语文的乐园。
2.用语文的自身魅力,吸引学生“品”语文。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是学好一切的根本。”语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载体,是与人的生命共存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中有无穷的魅力等着我们去挖掘。
(1)紧抓教材中的佳作美文,让学生反复诵读。
很多课文,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无不充满着迷人的美。我紧紧抓住课文中每一个真、善、美要素和亮点,激发学生去品味、感悟、欣赏,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每一篇佳作美文,我都让学生反复诵读。在教学中我一般都会安排这样几个层次的读:自由读,读通顺、读准确;分小节细细品读;分层次地整体读。比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首先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大胆试读,然后让学生想象,学生进入状态后,又通过多媒体,让他们看着画面,配乐朗读。经过这样一系列的诵读后,学生会真正品味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2)扩展教材外的名家名篇,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大凡语文成绩好的学生,都得益于没有考试压力的广泛的自由阅读。新课标也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具体要求。针对这一点,我采取了三项措施推动学生广泛阅读。其一,在班中开展“每周必读”活动,让学生诵读、摘记,并进行评比。其二,充分利用阅读欣赏课,向学生介绍一些名作,让学生欣赏、品读,体味其诗情画意。其三,每周为学生搜集一些美文、或知识卡片加入学生的素材库。另外,要求学生制定切合自身实际的阅读目标与阅读内容。
3.用教学的艺术魅力,诱导学生“懂”语文。
教学是一种艺术。我们应该努力赋予语文教学技能以艺术的美,让学生快乐、陶醉。
(1)媒体激趣,让学生在情境中“乐”学语文。
学生的思维一般倾向于形象思维,对形象的偏爱是孩子的天性。怎样为学生创设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呢?在课堂上,我注重运用投影、录像、音响、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媒体,使原本单一的教学变得多样、生动,使课堂由“黑白、平面”变得“彩色、立体”,使课堂成为充盈美感的信息场,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乐学”语文。
(2)小组探究,让学生在研讨中“析”语文。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我在班中组织了学习小组。课堂上,我经常将学习材料转换成问题情境,接着小组内按研讨、小结、互评的程序展开学习活动,然后交流学习情况和结果,教师进行适时的指导,最后产生结论。这样学生在一种充分平等的活动中探究,学习活动变得自由轻松,气氛变得融洽和谐,信息传导多向畅通。
(3)走向社会,使学生在实践中“用”语文。
学生的学习,必须以其生活体验为基础,在大自然中学习,在社会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我们应把学生从封闭的课堂带向开放的社会大课堂。我有时把学生带到图书馆,让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自由自在地遨游;有时把学生带到校外去参观、访问,去捕捉时代的变迁,领略家乡的腾飞……他们因感受深刻,一篇篇作文写来得心应手。我还常常向学生布置实践型的作业,如:给爸爸讲一个成语故事、母亲节给妈妈写一封信、组织一次家庭成语接龙、收集一些生活中的谚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积累语文。
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就是阅读、积累、感悟。我们努力把握住这一点,每一堂语文课就会有声有色,有情有趣。学生一旦真正爱上语文,语文课才会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乐园。
(作者单位:衡水学院分院文艺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