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并修改病句”是历年各地高考语文的常见题型,作为基础知识题,本来不应是一个较难的题目。因为考生经过大量的实战训练,寻找语病很有经验;而且所考查的病句类型只有六种,学生比较熟悉,容易掌握。然而,由于部分出题者并不愿设置考生容易发现的语病,喜欢增加语病设置的“隐蔽性”;或偏执于严格的语法要求,视很多正常的句子为“非法”,于是编出一些自以为设错高明、颇具新意的题目来考查考生,却不想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下面以2013年高考中部分地区的试题为例加以说明。
例1.(湖南卷)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人生苦乐并非纯粹由物质条件决定,百万富翁很可能不如身无分文的流浪汉生活得幸福,原因就在于感受生活的乐趣还需要艺术的眼光与悠闲的心境。
B.文化具有多向性与多面性:既有物质性,也有精神性;既是固态的,也是动态的;既有过去时,也有现代时、将来时;既要传承它,更要创新和发展它。
C.准确预报天气是一个难题,因为天气不仅受各种气团的影响,还受地形、水域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都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天气变化。
D.要彻底根治“中国式过马路”的陋习,仅仅寄希望于运动式的治理并不现实,倡导交通文明,增强法律意识,完善道路设施,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本题参考答案为B项,但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解释。于是网上大量的“详解”便对病因进行了猜测。
一部分教师认为本项错在“多向性与多面性”语序不当,应为“多面性和多向性”,句中的“既有物质性,也有精神性;既是固态的,也是动态的”两个分句对应“多面性”,而后面的两个分句对应“多向性”。这种理解并不能让人信服。因为“多向性”“多面性”是两个内涵接近、差异不太明显的短语,而四个分句无论其中哪一个分句都没有明显的特征隶属于“多向”还是“多面”,所以,“多向性和多面性”其实是从两个方面、从相互补充的角度来统领下面四个分句的,不能硬性地要求“多向”“多面”一定要和后面的分句一一对应。
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本项错在最后一个分句“既要传承它,更要创新和发展它”,认为这句话并不属于文化的“特性”,与前面三个分句不能并列,它缺少主语,应在句前补出主语“我们”。这种理解也站不住脚。首先,“传承”“创新和发展”也属于文化的“特性”,它对应的是前面的文化的“过去时”“现代时、将来时”,前面的是时间方面的特性,后面是对应时间的行为方面的特性。如果说这不是“特性”,那么“过去时”“现代时”也不能算特性。其次,这句话到底能不能缺少主语?我们知道,汉语句法强调精练,在一定的语境里,在不至于误解的情况下,表达往往会省略一些不言自明的成分。如“(天)要下雨了,赶快回家吧”省略了主语“天”;“老栓看看灯笼,(灯笼)已经熄了”省略了主语“灯笼”;“高考,(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对待”省略了主语“同学们”;“清除腐败,(我们)既要‘打老虎’,也要‘打苍蝇’”省略了主语“我们”。同样道理,“文化,(我们)既要传承它,更要创新和发展它”,要不要“我们”都是通顺的,甚至,不要“我们”更显得简洁顺畅。
B项中的这句话来自2013年3月12日《人民日报》中李建永的《文化在哪里》,原文是这样的:“文化在哪里?在传承中,发展里。文化具有多向性与多面性,既有物质性,也有精神性;既是固态的,也是动态的;既有过去时,亦有现在、未来时;既要传承它,更要创新发展它。”与B项相比,选项中在“多面性”后用了冒号,而原文则是用了逗号,其他几乎一模一样。一个高中生能看出的语病,《人民日报》的编辑也应该会发现。因此,到底出题者认为这个句子错在哪里,我们实在难以揣摩。
例2.(辽宁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第二十五届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12天里吸引了20多万名观众,来自40多个国家的近2500名电影人、300多部电影前来参与。
B.在过去的一个星期里,大家对教研室赵主任起草的教学大纲从多角度提出质疑,经过几轮认真的讨论和修改,最终达成共识。
C.纵观世界各国的企业发展史,你就会发现,一个企业能否获得成功,往往不取决于它的规模和历史,而取决于它的经营理念。
D.作为一个全新的、相对成熟的行业,不仅电子商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冲击了历史悠久的传统商业模式。
本题给出的答案是C项。由于辽宁卷也没有给出“官方”的具体解释,所以大家一般认为A项错在“电影参与”搭配不当,而B项病因则存在着较多的争论。(D项语病较为明显,这里不作分析)
首先来看A项。这句话来自2012年11月30日人民网中的文章《真实记录打动人心》:“2012年11月25日,第二十五届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落下帷幕。作为荷兰影视界的经典盛事,12天里吸引了20多万名观众,来自40多个国家的近2500名电影人、300多部电影前来参与。”可见A项与原文的表述基本一致。那么,“电影”与“参与”到底能不能搭配呢?
在汉语中,为了表达的简洁,没有“生命”的事物有时完全可以做只有“人”才能做的事,只要表达不引起误解就行。如:
①据统计,今年1月至8月中旬,国内各类团组在金色大厅共租用场地27场,至少有133个院校和团体参加了在这里举办的各类音乐会和演出。(《北京晚报》,2013年10月8日)
②今年共有9部影片角逐最佳三维影片奖,包括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冰川时代3》、皮克萨公司发行的《飞屋环游记》和梦工厂的《怪兽大战外星人》等。(新华网,2009年8月10日)
例①②中,“院校”“影片”都没有生命,但一样可以“参加”“角逐”,读者都不会把这些句子视为病句。相反,如果一定要在“院校”后加上“的音乐人”,在“影片”后加上“的制作人”,则会显得非常累赘。
其次来看B项。大家猜测病因可能为以下两种:
一是语序不当,应将“从多角度”调至“大家”之后。不错,调整之后读起来确实比原来顺畅,但不调也并没有错。因为“从多角度”作为状语是修饰后面的动词“提出”的,表示提出质疑时的思维发散、角度很多,所以这个介宾短语紧邻动词是无可非议的。
二是语意重复,“质疑”义为“提出疑问”,前面再来一个“提出”多余。这种设错就更不可取了。我们知道,“提出质疑”到底是对还是错已经在语文界争鸣了好久,《汉语学习》1983年第2期(《报刊语病若干例》)、《咬文嚼字》1995年第10期(《“提出质疑”之我见》)、《语文天地》2001年第11期(《质疑“提出质疑”》)、《咬文嚼字》2004年第3期(《“提出质疑”对吗》)、《语文月刊》2011年第10期(《对“提出质疑”的质疑》)都相继有人发表文章进行争辩,时间跨度整整20年,到现在也没有统一的意见。据统计,“提出质疑”的用法要远远多于“质疑”单用或者“提出疑问”。很多人认为,“质疑”作为名词(意为“质询、疑问”),“提出质疑”就是可以的,相关的例句也很多;如果把“质疑”理解成动词(意为“提出疑问”),“提出质疑”就是错误的,这也显而易见。既然大家意见不统一,谁也说服不了谁,那就不应该拿来考查学生。
例3.(重庆卷)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不管是普及的程度还是比赛的数量和质量,同一些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的盲人足球运动都还相去甚远。
B.在此次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同学们常围在一起相互鼓励并认真总结得失,赢得的远远不只是比赛的胜负。
C.生态环境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存。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只有减少环境污染,践行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才能逐渐得到改善。
D.闪闪发光的银块,如果加工成极其细小、只有十分之几微米的银粉时,会变成黑色的,这是为什么呢?
本题给出的答案是A项。B项和C项没有争议,而D项引起的争议则很大。网上的各种解释,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成分残缺,关联词语“如果”应和“就”搭配,在“会变成黑色的”前面加上“就”;
暗换主语,“会变成黑色的”不是“银块”,而是“银粉”。“加工”前应加上“被”字;
成分赘余,删去“银粉”后的“时”字;
表意不明,“极其细小”修饰“银粉”非常准确,而与之并列的短语“只有十分之几微米”到底指的是银粉的半径还是直径等,没有说清。
争议越多,其实越说明大家对这个选项病因理解的模糊。因为是高考题,大家不敢相信它出错,于是千方百计也要找出病因所在。其实,本项根本就没有语病。首先我们来看第一种说法,是不是只要“如果”出现,就一定要有“就”与之搭配,否则就是病句?这肯定不是,比如口语中经常说的“你如果不认真学习,会考不上大学的”。第二种说法,加不加“被”也和第一种说法一样,这只是表达的习惯不同罢了,并不能说没有“被”就错,比如“小麦,可以(被)加工成面粉”,意思相同。第三种说法,好像不去掉“时”就是“银块”为主语;去掉“时”后,“银粉”就可以为主语,只有银粉才能是“黑色的”。这其实也是一种多虑,比如“他牵着一条狗逛街,是黄的”,虽然后一个分句前省略了主语“这条狗”,但并不妨碍句意的正确性,没有人会认为“狗的主人是黄的”。第四种说法,“十分之几微米”就是从更具体的角度来说明银粉粉末的极细,如果一定加上“半径”“直径”之类,则会画蛇添足,此说更是吹毛求疵。
高考设置病句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注意汉语表达的规范性,形成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而注意表达的规范,并不是要学生死守严格的语法要求,不越雷池一步,还要从灵动鲜活、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形式中汲取营养。孟宪斌先生说得好:“语言最本质的作用是交流,如果一个字,一个词,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人都写得不对,读得不对,只有少数甚至极少数人才能写对读对,那这个字或词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和读音。”(《咬文嚼字》2002年第9期第5页)孟先生文章中还引用了语言学家的一段话:“对待语言规范问题,要处理好理据性和习惯性的关系,当理据性和习惯性发生矛盾时,我们只能跟习惯走,因为语言文字的特点是约定俗成。”如果我们只知道训练学生严守语法规则,则会使学生思维僵化,降低表达能力,这样做就背离了病句题的考查初衷,走向了一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