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中心论点是什么?
人教版教参(九年级下册)在分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时,认为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但在总结课后习题答案时却又说中心论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那么,到底中心论点是什么呢?下面不妨作些分析。
课文一开始列举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天时、地利和人和。作者认为它们一个比一个重要,并列举了两个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攻城一方“得天时”,但攻城失败,这是因为“天时不如地利”。守城一方“城高”、“池深”,却弃城而逃,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这有力地证明了“人和”是克敌制胜的最重要因素。“人和”如此重要,那么,一个国家怎样才能赢得“人和”呢?课文先从反面来论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接着正反对比:“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这里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就是“人和”。而“多助”和“天下顺之”的取得,不是靠“封疆之界”、“山河之险”和“兵革之利”,而是靠“得道”,也就是要施行仁政。一个国家“人和”了,就会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结尾很鲜明地点明了这一点:“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总观全文,文章的论述脉络是:“人和”最重要——国家“得道”则“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不难看出,文章的中心就是论述“人和”的重要。由此,可以认定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是比喻说理,还是类比说理?
人教版教参(九年级下册)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分析中,认为邹忌劝谏用的是比喻说理。笔者以为不妥,应该是类比说理。
比喻说理是用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进行比较来说理的方法。类比说理是用某种属性相同的事物进行比较推断出某个结论的方法。两者区别是:比喻说理用来相比较的两事物只有相似点,而本质属性不同,用来作比喻的事物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类比说理相比较的两个事物必须属性相同,用来作类比的事物必须是真实的,或者是有科学根据的,才能推出符合实际的结论。课文中,邹忌用自己的真实经历——由于“妻私”、“妾畏”、“客求”而在比美上受蒙蔽,来和齐威王的治国处境相比较,推出了齐威王因为“宫妇左右私”、“朝庭之臣畏”、“四境之内求”而在国家大事上受蒙蔽的正确结论。邹忌比美受蒙蔽,是家庭日常生活小事,齐威王治国受蒙蔽,是国家大事,二者在属性上没有什么不同,仅是一小事一大事而已。由是观之,邹忌劝谏,用的是类比说理,不是比喻说理。
“情”字该怎样解释?
《曹刿论战》中有这样一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该句中的“情”字,教材(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注为:(以)实情判断。笔者以为不妥。前文既然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又何以能以实情判断?显然,教材的注释使文章前后矛盾,讲不通。那么,这里的“情”字到底该怎样解释呢?查《汉语大字典》,可以看到“情”字第四个义项是:常情,常理。并列有三个书证:①《孙子·九地》:“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②《淮南子·主术》:“人之情不能无衣食,衣食之道,必始于耕织,万民之所公见也。”③宋王安石《偶成二首》之一:“渐老偏谙世上情,已知吾事独难行。”笔者觉得这一义项比较切合课文中的语境,将其略加变通,把“情”字解释为“情理”比较恰当,全句翻译为:“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处理得合乎情理。”这样,文意就前后贯通,不矛盾了。
(作者单位:临朐营子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