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4年第5期 ID: 361276

[ 杨帆 文选 ]   

基于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刍议

◇ 杨帆

  一、整体感知理论及其对语文朗读教学的意义
  “整体感知”是指在感知过程中一个客观对象被当作一个整体对待。学习心理学认为,人类和其他高等动物的学习,根本不是对个别刺激作个别的反应,而是对整个情境作有组织的反应,因为心理现象的最基本特征是在意识经验中显现结构性或整体性,而整体性又是先于部分并决定部分的性质和意义。可见,人类的感知具有整体性,整体感知是人类感知外部世界获取知识的一种方式。具体到语文阅读教学,一篇课文往往涵盖知识、思维、情感、审美等多方面内容,是一个包含不同层面内容的整体,“整体感知”阅读教学就是从“整体”视角对不同层面的内容予以综合理解。可以说,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整体感知”是教学的起点。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的方法有多种,诵读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方法。诵读即有声之读,是学生与文本的“有声”交流。对于诵读的意义,朱自清先生曾说:“吟诵,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的确,学生拿到一篇新课文,对于文中的精美语言,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真正感受其艺术魅力,而对于文本内容,也只有依靠抑扬顿挫、轻重疾徐地反复诵读,才能品其韵味,晓其奥义。
  二、《归去来兮辞》整体感知朗读教学课例综述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41岁辞去彭泽令之际所写的一篇辞赋。诗文不仅抒写其“归去”之“轻”,亦有其在“仕”与“隐”之间抉择之“重”,诗文内容蕴含着他对生活和生命的深沉思考。在表现形式上,《归去来兮辞》充分体现了“辞”这种文体的特点,两句一组,四句一节,有着鲜明的节奏性和韵律感,十分适合诵读教学。
  (一)初读课文,读出节奏和韵律
  “辞”是在屈原创制的“楚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古代韵文,节奏特点十分鲜明,四句一节,两句一组,以四言六言为主,间有长短句,整齐中有参差,错落有致;在韵律上,不仅讲求押韵,而且押韵的方式富于变化。依据上述特点,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环节一:按小节朗读,整体把握情感。
  根据四句一小节的特点,学生能很快在段内划分小节,从而整体把握诗句情感。以第一段为例:学生朗读的节次为: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有了以上整体连贯的朗读,学生揣摩再三,就会对这四句一节的内容产生整体理解,理清三节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心灵的拷问—人生的彻悟—归程之轻快。
  环节二:按节拍朗读,读出节奏感。
  依据“辞”以四言六言为主的特点,指导学生划分诗歌的节拍。诗歌的音乐性主要体现在节拍和音韵上。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有意识地要求学生把重点放在对文句节拍的划分上。我首先向学生呈现划分节拍的一般规律:四言诗是“二二”节拍;五言诗每句一般有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式;六言诗有四个节拍,“一二一二”式;七言诗一般有四个节拍,“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式。根据上述规律,学生能较为准确地为诗句划出节拍。仍以第一段为例,其朗读的节拍为: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环节三:找出韵脚,读出诗韵。
  中国古代诗人在创作时,大多是因情选词,按词定韵,韵脚与诗的情感基调有较为密切的关联。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找出韵脚,细心揣摩词句在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声情并茂地朗读、吟咏,以充分体现作品的诗情诗韵。以第一段的三小节为例,“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宜读得深沉,“归”“悲”是韵脚,朗诵时应稍微拖长一点,以表现作者进退矛盾心理之深。而“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宜读得平缓,“追”“非”是韵脚,语气应加重,以突出诗人觉悟之彻。结尾一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应读得轻快、昂扬,以突出其人生获得解脱后的轻快。
  (二)再读课文,依情感定语速语调,读出诗情诗味
  朗读的基本步骤是音读义读和情读,在这三种方法中,情读是核心。学生朗读一篇作品,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悟得作者的思想情感。古人强调“因声求气”,即在反复的吟诵中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作品的精髓,朗读某篇作品,当主人公黯然神伤的时候,我们能心有戚戚,当主人公慷慨激昂的时候,我们能随之心潮澎湃,对这篇作品的思想情感便有了基本的把握。以下是在教学《归去来兮辞》过程中运用“情读”法让学生整体感知作品思想内容的操作过程。
  1. 教学准备阶段
  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首先向学生传授朗读技巧,重点提示以下三个朗读技巧:
  语速控制:语速的快慢能点染语句的情绪和气氛,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语调控制:声音腔调的高低变化能使语句具有音乐美,能表达出细腻的情味。
  重音处理:朗读语句需揣摩是否有要加以特别强调的词,恰当运用重音能使朗读充满生气,增强感染力。
  2. 教学实施阶段
  教学实施阶段分两个步骤。
  步骤一: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品读“乐”情。
  由于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乐”情,作者在文中抒写了他的归程之乐,归家之乐,游园之乐和出游之乐,学生很容易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教师可依学生的理解情况适时点拨。在上课过程中,学生找到的游园之乐的语句是“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根据上述朗读技巧,为了表现诗人园中赏游怡然自乐的心情,学生朗读时语速稍慢,语调较舒缓,在重音的处理上,对此节结尾的“遐观”予以强调。可以说,学生的朗读处理是恰当的。
  步骤二:品读关键句,把握“悲”和“旷达”等复杂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品读一、三和四段中的首节。
  首段中的首节,“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是作者对自己心灵的拷问,我要求学生在朗读时语速稍慢,语调要低沉浑厚,有厚重感,尾音拖长,重音在“胡”“奚”上。第三段中的首节,“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是作者对官场生活的质问,乃愤激之辞,我要求学生在朗读时语速稍快,抒发悲愤之情,语调要高昂一些,重音在“焉”字上。尾段中的首节,“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是作者对自身生命的叩问,开头一句“已矣乎!”解释成“算了吧”表现出作者对自己的人生做出重大抉择的坚决,我要求学生读得慢些,一字一顿,力求读出人生获得解脱的旷达味。其余几句,语速稍快,而语调宜平,重音在“几”“曷”“何”上。
  (三)三读课文,配乐诗朗诵
  通过上述诸环节的品读,学生对作品的内涵有了基本的理解,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我设计了配乐朗诵全文这一环节。所选的乐曲是台湾著名音乐人王俊雄创制的《归去来兮辞主题曲》。在课堂上,伴随着摄人心魂的背景音乐,学生忘情地朗读着,而我作为教者,唯有静静地聆听,此时,学生是真正的主角。
  结合本课教学,我认为,对于诗歌教学而言,除了浏览,更应吟诵,教师要在朗读技巧以及有感情朗读上给学生具体的指导,这样才能让学生读有所获,取得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作者单位:濉溪中学)

基于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