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12期 ID: 376632

  

初语教材部分注释注音商榷

◇ 刘建勇

  大概是由于编者的疏忽,或者审查不严的原因,现行语文出版社版初语教材中的一些注释、注音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有的注释、注音有误,有的该注音的地方却没有注音。由于笔者的知识、可查阅的工具书有限,拿不定主意,现提出来,切盼专家同仁予以指教,以免给以后的教学带来麻烦,给学生的学习造成混乱。
  1.七年级上册《陌上桑》一诗对“头上倭堕髻”中“倭”的注音为wǒ。笔者查阅了许多资料,包括《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都没有这个读音,只有wō音,解释为:古时对日本的称呼。此处注音有误。
  2.八年级上册《曹刿论战》中“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对“轼”的注释是:古代车前用作扶手的横木。那么我们应当怎样理解“登轼”呢?车前作扶手的横木能登吗?许多资料对“登轼”的翻译是:登上车前的横木。这就让我糊涂了,难道作扶手的横木很粗吗?这句话大概这样理解更为恰当:曹刿先是下车查看车轮印,然后登上车倚轼而望。
  3.七年级上册《戴震难师》一文对“难”字无注音,教参对此字也没有详细说明,似乎读nán和nàn都行,当读nán时作“为难”讲,当读nàn时,作“责难、问难”讲,这两种解释似乎都讲得通,但结合课文内容,我以为应当选择nàn这个读音。
  4.七年级下册《爱莲说》对“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句“焉”的注释是:这里相当于“呢”。笔者觉得此处注释不妥,“焉”作代词更为恰当。这句可翻译为“只能够在远处观看,却不能够靠近去玩弄它”。如果作“呢”讲,怎样翻译呢?笔者查阅资料得知,“焉”在古代汉语里作代词这种情况是很多的。由郭锡良、李玲璞主编的自学考试教材《古代汉语》445页有这样一句话:“句末的‘焉’如果意义很虚,不能再解释为代词就是语气词了”。由此看来,九年级上册《捕蛇者说》里对“以俟乎观人风者得焉”中“焉”的解释为“于此、从这里”也是不妥的。“焉”释为代词更为恰当,指代《捕蛇者说》这篇文章。
  5.七年级下册《包拯》里“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位以遗权贵”一句中的“遗”,应该读wèi,意思是:赠送、赠给。但此处没有注音,也没有释义。而恰恰后一课《岳飞》一文中“吴蚧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以遗之”一句里“遗”字有注音,读wèi,解释为“赠送、赠给”。其实应该在前一课注音、释义。
  6.七年级下册《强项令》里对“强”字没有注音,只对“强项令”三字作了注释:硬脖子县令,指董宣;强,硬;项,脖子。对于“强”的读音,有许多专家都认为读jiàng,笔者认为读qiáng更为恰当。读qiáng时,表示“刚强有力”,在本文中指脖子硬,性格倔强。读jiàng表示“刚强不屈,固执”,那么“项”字就显得多余了。
  7.《强项令》里“军士吏被甲、锐兵刀,彀弓驽,持满与”八年级下册《细柳营》里“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中的“被”字,均没有注音,到底读pī还是读bèi呢?笔者查阅了《辞源》:被,从衣皮音,有“披”、“覆盖”等意。因此,笔者认为读pī较准确。还有像《陈涉世家》里的“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被”字同样如此,读pī。
  8.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闲人”的注释是: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名无实,所以自称“闲人”。也就是无事可做的人,有“清闲”的意思,难道仅仅是“清闲”就能够领略到如此月色之美境?显然不是,联系全文及写作背景,应把它解释为“闲情逸致”更准确,更符合意境,更符合苏轼愤世嫉俗和飘逸旷达的性格。
  9.九年级上册《愚公移山》对“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三夫”的注释为:三个人。笔者认为此处的解释不妥,查阅了一些资料,在古代汉语中“三”、“九”通常都是虚指,不表示实数。如:“三教九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日三省吾身”中的“三”都表示概数。因此,这里的“三”理解为表示概数的“几”较恰当,这句话可译为:“于是愚公就率领家中能够挑担的几个人。”
  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谁也不能保证不出一点差错,但笔者希望今后的教材编修工作应更加深思慎取,一丝不苟,尽最大可能避免各种瑕疵的产生,因为教材不同于一般的书籍。
  (作者单位:道真县平模中学)

初语教材部分注释注音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