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12期 ID: 376694

  

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积、赏、悟、练

◇ 虞迎军

  众所周知,作文是一个人综合语文能力的集中体现,是语文素养中的最重要的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占据着语文学科的半壁江山。
  综观目前作文教学的现状,很多语文教师多有“一届不如一届”的疲惫无奈之感。大多数学生心浮气躁,教师花了很多的精力,学生的作文水平却还是普遍低下,搜肠刮肚半天写不出一个字来。为了交差,他们挖空心思地去编造、拼凑、硬挤,甚至抄袭,致使作文中假话、空话、套话连篇。另外,也有不少学生的作文看起来似乎结构完整、语句通顺,也没有错别字,表面上挑不出什么毛病,但细读起来却“食之无味”,总感觉缺少了些什么:不是句子不够精美、流畅,就是“人云亦云”的陈词滥调,毫无灵气;不是内容、结构缺乏个性与新意,就是全文显得单薄、深度不够。
  在近几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结合自己的心得,做了一些尝试,总结出一条“积——赏——悟——练”四环法。实践证明,这四环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效果还是显而易见的。
  积,就是积累。积累是作文教学的基础。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文教学必须从积累开始,否则只能是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学生作文水平普遍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平时积累不够。两点一线的生活,堆积如山的作业,使学生平日的生活积淀很少,而课外阅读的量更是少而又少,知识面非常狭窄,脑中基本没什么好词好句好文的积累。这样,胸无点墨,自然言辞单调、内容空洞。因此,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做好平时积累,是写作教学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针对学生平时阅读量少的问题,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充分“武装”学生的头脑。比如通过摘抄名言警句、好词妙句、诗词名句并辅之以“每日一言”(每天背一句名言)来积累语言材料。教师则定期检查、指导,表彰先进,以资鼓励,以此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提高所积累材料的质量。只要每天积累一点,持之以恒就能形成一个语言材料的宝库。坚持背“每日一言”,积少成多,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将可积累100多条名句,三年下来,就可达800多条。
  平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课外阅读。因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读书本身就是一个吸收、积累的过程。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时机成熟,学生就可以很自然地信手拈来,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得生动、完美。古人云:站得高则看得远。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有益的书籍、杂志,同时在班级成立“流动图书室”,让学生们分享彼此的好书,使“独乐乐”为“众乐乐”,形成班内浓郁的读书氛围,从而使学生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总之,通过多管齐下的积累,学生脑中不再是空荡荡的一片,写作时就能厚积薄发,信手拈来。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慢慢提高。
  赏,就是赏析。这是与积累过程同步进行的重要一环。赏析使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抽象的写作知识,更是一种深入心灵的感悟。通过赏析,可以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审美能力,使学生学会以独特新颖的视角去观察生活,切入事物的内核,从而慢慢懂得怎样常中出奇,寻求立意的创新。这是一种能力的深层转化。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赏析文学作品明确要求:“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鉴于此,可以让学生尝试“课前美文赏析”。具体方法:每天按学号由一名学生朗读一篇自己精选的美文,然后陈述自己之所以选读此文的理由,其他学生再作补充。应该说这比单纯由老师讲析更能提升学生的赏析能力、评价能力和审美能力。
  另外,还可以就地取材于本班学生的优秀习作进行赏析。先由学生本人在班上朗读全文,然后谈谈写作体会以及对自己文章优劣的认识,同时现场回答同学的提问。这种让“读者”和“作者”直接对话的方式,使教室充满了生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彼此共享、合作,更容易激发赏析的兴趣。事后,往往有不少学生模仿这些佳作,并在模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悟,就是感悟。它既包括对作品的感悟能力,也包括对生活的感悟能力。这是写好作文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悟”是在赏析过程中的一种提升。它是把别人的和外在的东西转化为自己所得的一种过程,是一种更为深层的能力转化。它是一束灵光,一束由心灵的共鸣、心灵的震撼促进思维的发散,借助联想和想象,由此及彼,而后凝成的灵光,是一种豁然开朗的顿悟。它使大脑里原有的信息更清晰化,也更条理化。而写作是最具个性化的活动,感悟能力即个体的悟性则是写作的灵魂。这种悟性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
  为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自然、社会,从而引导学生多观察、多体验、多思考,积累丰富的感性、理性经验,使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抓住生活中一闪即逝的亮点,深掘其中的意蕴,并以此训练其敏锐的洞察力。只有让学生真切地感悟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美点,领悟美的情趣,写作时情感才能有所依附,立意才能深远。
  练,就是练笔写作。《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每学年作文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是新课标的一个精神。
  练笔写作是检验积累、赏析、感悟成效的终极手段,也是积累、赏析、感悟所要达到的目标。通过前面三步,学生对作文的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语言组织有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但这还是处于“读”的阶段,是一种量的积累。要完成质的飞跃,还需要通过写作实践来落实。毕竟作文教学是富有实践性的,不进行长期有效的训练,一切都是纸上谈兵,而这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开始阶段可以让学生试着从每日短文写起。所谓的“每日短文”,即每天(周一到周五)写一则短篇,内容不限,写法不拘,有话则长,无话就短,但要求写出真情实感。在这个阶段,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这时教师可以把自己手头积累的以前学生的佳作作为示范(尤其是那些幽默类和想象类的),这样会让学生感到非常亲切,同时也比较容易触类旁通,易于激起一种写作的激情。对于学生的习作情况,教师应及时予以反馈、点评,把好的文章当范文宣读,并予以表扬、鼓励。每一次的反馈点评,学生会收获许多的自信,在自己身边找到模仿的榜样,竞争的对手,从而有种跃跃欲试的感觉,这样既激励了优秀生,又奖掖了后进生,同时带动了中游生,一举三得;与此同时也使学生对下次作文产生期待。在这样一种写作的氛围中,作文不再是那么面目可憎,相反成为学生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舞台。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写周记。周记(即每周一篇的大作文),可以不限题材、文体,任学生自由发挥,但需保证足够的字数。
  由于没有什么限制,自由发挥的空间广阔,因此学生作文中矫揉造作、假话连篇的现象大为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诉说真心话,抒写真情实感。由于经常性的练笔,学生的文思开始敏捷起来,而不再是苦咬笔头,半天还挤不出一个字来。习作中开始充满了清新精美的语句,彰显出鲜明独特的个性,透出了阵阵充溢着生机的灵气。
  当然,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积——赏——悟——练”这四个环节并不是孤立地分割开来进行的,它应该是一个同步推进,相互渗透且密不可分的整体。而且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如果一味想急功近利,反而会适得其反。实践证明,如果我们教师能长期坚持,并辅以足够的耐心,这四环法定能帮助学生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写作困境,从而步入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可喜境界。
  
  (作者单位:宁波市鄞州区
  李关弟中学)

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积、赏、悟、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