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说过:“‘言教’并非独立的一回事,而是依附于‘身教’的;或以言教,或以不言而教,实际上都是‘身教’,‘身教’就是为人师表,就是一言一动都足以为受教育者的模范。”教师经常动动笔,写点东西,久之,这种“不言而教”的行为就会在学生心目中定格。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作文兴趣具有较强的内驱作用。
一、识师——沐浴和煦的春风
教师能写出较高水平的文章,也就打开了学生认识教师的一个窗口。学生通过阅读教师的文章,就对老师的内心世界有了一个多层面的透视。笔者在这方面有深刻的体会。笔者时常在《中国教育报》《兰州晚报》《兰州日报》《语文报》等省内外报刊上发表一些习作,大多是记实性散文和语文学习辅导性文章。读了《为了山里的娃娃》,学生知晓了我平生执着追求的是什么;读了《“两半户”的苦与乐》,学生清楚了我心中还有一个苦乐交织的天地;读了《家庭乐园》,学生深为我热爱生活、美化生活、创造生活的情趣所感动……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读了康老师的文章,我们懂得了他的方方面面,首先要像他那样做人,其次要像他那样刻苦进取,努力拼搏,学好语文。作为语文教师,学生读你的文章了解你的思想感情、心路历程、志趣爱好,更了解你的文笔才华,他们就会尊重你,佩服你,甚至还会自觉不自觉地仿效你的言行举止。这里有精神方面的,更有语文素质方面的。学生读文识师,心里就吹进了一股和煦的春风,春风浴地,就不能不长出些芳草红花来。
二、读文——引进习惯的大门
学生对教师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之后,自然就会对教师的文章发生兴趣。据笔者3年来对两个平行班120名学生跟踪调查,每当教师的文章见诸报端,学生无一例外地都会争相传阅。他们可以不读陌生人的文章,但不能不读与他们朝夕相伴的老师的作品。这里有许多心理因素在起作用。首先是熟悉。学生对老师熟悉,对老师文章内容一般也比较了解,因为老师的大部分文章反映的就是校园生活,描绘师生之谊,抒写师生之情。由于熟悉就引发了学生阅读教师文章的兴趣,这就像许多人喜欢听自己会唱或听熟了的歌曲一样。其次是新鲜。在我们大西北山乡一隅,学生大多是和素昧平生的作者的文章交朋友,而现在却频频接触自己老师的文章,这实在是桩新鲜事。心理学认为,新颖的东西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注意时间一长就会造成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再次就是需要。教师的某些文章就是直接写给学生读的,有的介绍学习方法,有的提供课外信息,有的则是学生心理的剖析和知识点的介绍。这些文章学生一般都是比较需要的。
以上讲的是由于特定的心理因素自然诱发阅读兴趣的问题。凡注重写一点东西的教师,都首先在读书上下过功夫,他们对“读”有着直接的感性经验。读什么他们会依据自己的阅读历程和学生的实际为学生开列出一个书单。至于阅读的方法与甘苦得失,读书的经验感受,读书的成败关键,他们可以用心去告知学生,就像山涧丁冬流淌的泉流,随时随地去浸润学生干渴的心田。这可称作阅读教育。
自然诱发和阅读教育两者结合起来就形成学生的阅读意识,让学生在阅读方面进行层级发展。学生阅读教师的文章又得到了教师耐心热情的理性指导,这样他们走进阅读习惯的大门不仅完全可以变成现实,而且还会登堂入室,走进一个阅读学习的新天地。
三、作文——点燃兴趣的火焰
特级教师于漪说:“语文教师必须会动笔会写文章。自己无写作甘苦,无书面表达的真切感受,写作教学往往空对空,指导干巴巴,点不到关键处,点不到要害。”这就明确了教师的写作能力与写作教学的关系。教师有写作的感性经验就能取得指导学生作文的最大主动权,一指点穴,直达要害。笔者经常结合自己写作某篇文章的完整过程,向学生大讲作文感受,并拿自己的文章像讲课一样讲给学生听。课本中有关写作的知识,诸如观察、写人的方法、提炼中心、抓住特征说明事物、联想与想象、材料的选择与剪裁、散文的形与神等,我都能结合自己的写作感受讲出来,学生普遍感到有血有肉,真实可信。
另一个意义就是教会学生读生活这本无字大书。有写作经验和感受的教师,在认知、发掘、捕捉材料时比较敏锐,对生活有一定的灵性和悟性。生活中的材料像空气中的水珠一样,似乎看不见,但经过雨后斜阳的照射,就会现出美丽的彩虹。生活中可入文的材料比比皆是,只要做有心人,处处留意,时时注目,就可捕捉到丰富的材料,吸取有益的营养。这种能力既靠学生自身的敏感性,更要靠教师对学生写作悟性大门的点拨与开启。
卢梭说过:“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教师的写作为学生树立了榜样,他们自然就有了仿效与追求的样板。学生的可塑性和模仿性极强,他们读教师的文章不能不产生动笔之情,他们聆听教师谈写作经验和体会不能不产生写作冲动,教师写作的勤奋刻苦精神不能不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古道热肠,春风化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朝夕相伴,言传身教,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学生心目中点燃起作文兴趣之火,这种火会越燃越旺,成为他们写好作文的强大动力。
(作者单位:永登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