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12期 ID: 376579

  

面对新课改——固守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 疏大四

  我们很欣喜地发现,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积累了一定经验。但另一方面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存在着一些与新课程“貌合神离”的现象,让人感到迷失。于是,对语文教学现状的批判纷沓而至,甚至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中学语文教学虽花样百出,热闹非凡,但很大程度上是无效教学。也许这样的观点有些偏激,但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究竟怎样的语文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怎样的语文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呢?笔者认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固守,从而使我们的教学趋于有效。
  
  一、语文教学需守本真
  
  一节优秀示范课《她是我的朋友》的课堂教学设计如下:
  环节一:播放音乐《找朋友》,师生合唱,引出课题。
  环节二:学生寻找合作伙伴,自主学习最感兴趣的内容。
  环节三:品读课文,课件再现课文内容。
  环节四:学生上台模仿表演,体验文本,升华情感。
  环节五:总结延伸
  1.汇报课前收集关于“朋友”的名言。
  2.找到你的朋友,唱《朋友》歌。
  在这节课上,各式各样的活动,如唱、说、跳、演,十八般武艺全用上了,教师可谓煞费苦心,弄得人眼花缭乱。特别是师生间对答如流、环环相扣时的清晰流畅,堪称完美无缺。我们知道,无论是新课程的总目标,还是其阶段性目标的达成,都依赖于每篇课文,每节课的教学。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无论何时,语文课都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都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整合的出发点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眼点必须放在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味、积累和运用上,采取的多种教学方法必须有助于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为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服务。
  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都要以语文学习目标为指引,为语文学习目标的实现服务,不可为了追求暂时的气氛而唱一唱,演一演,跳一跳。否则容易出现问题:(一)过多地挖掘与语文教学本体关系不大的内容,使语文课失去了应有的特征。如教《国宝——大熊猫》时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解说大熊猫的生活习性、特征、繁殖等,给人感觉倒像生物课。(二)过多地掺杂与语文教学本体无关的娱乐活动,使语文教学流于肤浅。如某教师在执教《飞夺泸定桥》时,初读课文后学习生字新词,接着让学生表演红军是怎样飞夺泸定桥的。课堂气氛异常热烈,但整堂课俨然成了“喜剧表演课”。(三)过于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过于注重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从而忽视了语文教育中的语言教育和文章教育,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听读说写能力的训练。语文学科的教学,不论是过于偏离、过于泛化,还是过于窄化本体都会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二、语文教学需显个性
  
  语文教学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原因有三:一是语文教学的内容载体(文章)每篇各不相同,有个性;二是语文教学的指导者(教师)每位都不一样,有个性;三是语文教学的对象(学生)人人各有特点,有个性。语文的每篇文章都有独特的结构和思路,教学要研究作者的思路。语文的各种体裁有各种体裁的特点,同一体裁的不同课文又各有各的特点,教学必须抓住这些特点,突出这些特点。因此,每篇文章需有每篇文章的教法。常有这种情况:相同的教学模式和相同的教学方法,有时候在这个班效果很好,在另一个班效果却不一定好;在相同的班里教相同的课文,李老师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效果很好,张老师采用另一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效果也很好。这就说明,要上出一节好的语文课,可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绝对不只一种,而任何一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不是在什么情况下效果都会好。新课改的语文教学最忌盲目跟风,看到别人怎么教,自己就怎么教,别人要求学生分组讨论,他也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或是把别人教得好的地方拿来剪接拼凑,却不去思考人家为什么这样教,自己能不能这样教,还有没有更好的教法。甚至直接按照别人现成的教案去上课。课改初期,语文教学盲目跟风现象较普遍,这是语文教学丧失个性的体现。有个性的语文教学也不是随意发挥的语文教学,而是能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个性的语文教学。
  
  三、语文教学需重阅读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是读者(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探寻作者思路,与作者对话的过程。新课改背景下,需要重视阅读,这不仅是因为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读、说、写的能力,还因为阅读法与其他的教学法相比,更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更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自己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语文教学如果不让学生阅读文本,什么自主、探究都会失去基础。语文的文本承载着语文课所要学习的语文形式和表述内容,如果脱离文本的语境而大谈语言、结构、思想,就无法让学生理解所学的语言、结构、思想的原味,产生相应的体验和感悟,只能是隔靴搔痒、空洞糊涂。遗憾的是,一些教师常常借助资料对作者生平、时代背景、中心思想、写作特色等方面进行口若悬河式的分析,或在处理文本的方法上显得新颖,满堂灌变成满堂问,人灌变成“多媒体灌”,但是对文本内部进行分析时,却如蜻蜓点水、木偶探海,不能深入解读。语文教学重阅读,同时不反对其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要有机选择和运用。
  
  四、语文教学需指导写作
  
  写作教学可谓语文教学的半壁河山,写作能力也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文本教学不能忽视对学生写作方法的指导。一节好的语文课,不仅要能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在语文文本的教学过程中,要将文本作为某一类作文的范文来解读,并联系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感悟关于写作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只要我们认真地阅读,就会发现每篇文章都存在可以被模仿的表达方式,这说明在语文课文的教学中指导写作是可行的。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写作呢?我们可以学习一下王小春老师教的《背影》:首先是选材指导,让学生感悟选材的起码要求是力求真实,另一个要求是注意“典型性”;其次是立意指导,让学生知道立意既要反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要抓住当时的社会“热点”问题;第三是文章结构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安排层次和谋篇布局;第四是遣词造句的指导,让学生理解表达具体的情感需要恰当的语言和词句。模仿虽不是学习写作的最佳方法,但却是学习写作的必由之路。
  
  五、语文教学需教创新
  
  当前,新课程强调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必须与其他课程一起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重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在学习中有独特的体验,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来开发创新思维,并学会创新,养成习惯。如何在语文课文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最好的方法便是提倡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变成一个新的“哈姆雷特”。当然,仅仅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还不够,还要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和创作练习。创新不是无本之木,也不是无源之水,不是凭空产生的,最初的创新思维来自于问题,最初的创新行为来自于模仿。虽然曾有人说:第一个把人比喻成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人比喻成花的是庸才,第三个把人比喻成花的是蠢才。但是,如果没有对第一人的学习和模仿,后世就不会有继承和创新,说不定就不会有把人比喻成泰山、比喻成鸿毛、比喻成灯塔等说法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能不能用文本中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或用自己的语言形式去重建文本中的思想和情节。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遵循这些特点和规律,并牢牢盯住其目标和任务,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方能最大限度地收获“有效性”。
  (作者单位:常州市武进区
  前黄实验学校)

面对新课改——固守语文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