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1期 ID: 353506

[ 郭英剑 文选 ]   

富有挑战性的美国高中AP类课程(四)

◇ 郭英剑

  林老师:
  你好!
  上次我谈了“AP英语文学与写作”课对学生的一些具体要求,同时,谈了读什么样的文学作品以及怎么读的问题。但究竟读哪些作品,还没有来得及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在“AP英语文学与写作”课上,究竟要读哪些作品,而“写作”又是如何与之相联的。
  我这里所举的例子是位于夏威夷瓦夏娃市(Wahiawa,Hawaii)的雷乐华高级中学(Leilehua High School)的“AP英语文学与写作”课程(编号为LAY6100)所提供的书目与相关要求。该课程为一学年。由于该校实行的是一学年四个学期(quarter)制,所以,这门课程的相关内容,需要在4个学期之内完成。
  本课程集中于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同时侧重写作批评性的文章(critical essays)。那么,这门课程都读些什么作品呢?该课程共罗列了剧本15部,小说36部,要求学生阅读。
  先说说剧本吧。在15部剧本中,既有欧洲古典戏剧,也有美国现当代戏剧。
  在欧洲古典戏剧中,有古希腊三大戏剧家之一的索福克勒斯(Sophocles)的两部重要剧作《俄狄浦斯王》和《安提戈涅》,有英国文艺复兴巨匠莎士比亚(Shakespeare)的4部剧作《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和《驯悍记》,还有挪威著名剧作家易卜生(Ibsen)的经典剧作《玩偶之家》和《海达·高布乐》,共计8部。在当代戏剧中,有美国两位著名剧作家的作品,一位是田纳西·威廉姆斯(Tennessee Williams),另一位是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前者的作品有《玻璃动物园》和《欲望号街车》,后者则包括其代表作《熔炉》(The Crucible又译《萨勒姆的女巫》)和《推销员之死》,共计4部。
  最后的3部作品,一部是爱尔兰剧作家、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的两幕悲喜剧《等待戈多》,一部是当代美国戏剧家罗瑞恩·汉斯伯利(Lorraine Hansberry)影响深远的美国黑人剧作《烈日当空》(A Raisin in the Sun,又译《阳光下的成长》或《日光下的葡萄干》),最后一部是美国戏剧家桑顿·怀尔德(Thornton Wilder)的《我们的小镇》(Our Town,又译《小城风光》)。
  而在36部小说中,既有英美古典名著,也有英美现代经典之作,还包括了许多当代的著名作品。
  其中,英国作家8位,共选小说10部。有狄更斯的《双城记》与《远大前程》,哈代的《苔丝》,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艾米利·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奥维尔的《1984》,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又译《美好新世界》),康拉德的《基姆爷》《黑暗之心》,以及诺贝尔奖获得者戈尔丁的《蝇王》。
  美国作家有22位,共选小说25部。包括霍桑的《红字》,麦尔维尔的《白鲸》,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斯坦贝克的《人鼠之间》《愤怒的葡萄》《珍珠》,肖邦(chopin)的《觉醒》,普拉斯(Plath)的《钟形罩》,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菲茨杰拉德的《伟大的盖茨比》,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喧哗与骚动》,赛珍珠(Pearl S.Buck)的《大地》,赖特的《土生子》等古典与现代文学史上的名家名作;还有奠里森的作品《宠儿》,艾米·谭的《喜福会》,伯恩斯(Burns)的《小城风波》,安吉罗(Angelou)的自传体小说《我知道笼中的鸟为何歌唱》,赫斯顿的《凝望上帝》(又译《他们仰望上苍》),沃克的《紫色》,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冯内古特的《第五号屠场》,卡波特(Capote)的《冷血》,凯瑟的《我的安东妮亚》,以及艾考特(Alcou)的《小妇人》等当代美国文学杰出作家的代表作。
  在这个书单中,唯一属于英美之外的作家作品,是尼日利亚作家阿切贝(Achebe)的《瓦解》(又译《崩溃》)。你可能也注意到了,在上述作家中,有众多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如:贝克特、斯坦贝克、海明威、福克纳、赛珍珠、莫里森等。
  当然了,学生不仅要阅读这些作品,通过上课与讨论还要学习一些文学流派,如:古典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自然主义、超验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荒诞派等等。
  你知道,我在大学讲授的是英美文学。说老实话,上述大部分作家,我在梳理文学史的时候,会提到他们,使学生对此有所了解;但对于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来说,这里的绝大部分作品,他们由于时间有限、课程设置等问题,在大学期间根本就接触不到!
  当然了,人们也可能会说,美国的高中生,“母语”是“英语”,阅读这些作品应该不成问题。说的对。但能否对比一下:在中国的高中语文学习中,一年之内我们是否会要求“母语”是“汉语”的学生,去阅读用“汉语”写成的15个剧本和36部小说呢?!
  当然,你可能会问了:这么多的作品,老师该如何讲解?如何让学生接受?它又如何与课程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写作”结合起来呢?
  一般来说,在第一个学期里,学生要读上述作品,同时参加大组和小组的讨论。为什么要参加“讨论”呢?这其中蕴含的教学理念是:要强迫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去思考文学的有关问题,要强迫学生去考虑他人的观点,并且把这看做是一种审视和重新评价自身观点的方式方法。具体来说,课程的实施大概有这么七个步骤或称七个单元:
  首先,该课程离不开教师的讲授(lecture)。老师会讲解有关“文学运动”的知识。当学生熟悉了特定时期的“文学运动”之后,就能够理解当时文学产生的动机和价值了。当然,在讲授的同时,教师也会让学生一起讨论这些“文学运动”。
  其次,是让学生去学习“文学分析”(Literary Analysis)的方法。老师要教给学生比如什么是“语调”“措词”“象征”“句法”“形象化的描述”“观点”以及“比喻的语言”等有关文学的基本常识。然后。让学生开始学着使用这些方法去与所读作品的作者进行对话、交流和辩驳(argue)。
  第三,在掌握了上述知识之后,老师会以“小课堂”(mini-lesson)的形式,教学生如何使用上述方法与别人辩驳,帮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即便是同一种方法,也可以用多种方式去跟别人进行交流和辩驳。之所以设计“小课堂”的形式,就是要帮助学生提高使用句子结构的能力,使之在进行文学分析时学会流利地表达个人观点与说服别人。
  第四,在这门课上,学生要写两篇论文(pa-per),一篇论述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另一篇则论述捷克现代剧作家汤姆-斯托帕德(Tom Stop-pard)所写被称为是莎翁名剧《哈姆雷特》外传的剧本《君臣人子小命呜呼》(Rosencrantz and Guildenstern Are Dead)。设计写论文的初衷,是要给学生探索“批评性”(critical)和“进行比较”(comparative)这两种不同辩驳方式的机会,而这两种方式在未来的“AP英语文学与写作”的“考试”中都会遇到。在写前一篇论文时。老师会提供从18世纪到20世纪著名批评家对于该剧的评论片段,请学生从中选取之一,然后要求学生分析一下批评家所论述的观点和莎士比亚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是否吻合。
  在写后一篇论文时,老师会要求学生对比那两部剧作,务必找出《君臣人子小命呜呼》中的荒诞性因素,说出这些荒诞因素在剧中的主要作用,然后与《哈姆雷特》进行直接的对比。
  第五,老师要专门讲授“修辞技巧”,就是教会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表达同一种观念。比如,教师会在学生所写的有关《哈姆雷特》的论文中引入两个问题:“他们在说什么”与“他们是怎么说的”。这样就保证学生会继续思考他们的论文,特别会去注意修辞、语调、句法等的使用问题。
  第六,是“高四日记与个人随笔”(Senior Jour-nal and Personal Essay)。这个单元可以说是在一年的学习当中最有价值的写作之一。其间教师会要求学生通过10次课的学习,写出10篇个人随笔来。老师会要求学生让人听到自己的声音(比如,要通过语调、句子结构等这样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加以说明),还要学会开始考虑文章的组织结构(比如使用重复、强调等手段),考虑读者的存在。写作之后,先给同学看。互相改,然后把定稿交给老师批阅。最后,由学生选取5篇文章当做他们的“高四日记”——而这正是我先前讲过的“学习文件夹”(portfolio)的众多内容中的一部分。
  写作的相关内容所以安排在第一学期,主要是因为学生进入高四就开始申请大学了。对于想上大学的学生来说,高四的头一学期无疑是最忙的,除了要考试,还要写入学申请、个人陈述等文章,从而较为全面地展示自己。这样一来,在这方面得到训练就成为写作的目的之一了。
  到了这个阶段,通过同学之间互相阅读、相互提意见。学生的写作水平会得以提高,比如:连贯、简洁、个人愿望的表达以及文章的组织等等,特别是运用修辞的能力得到提高。由于他们理解了修辞的哪些方面可以用于好的辩论之中(比如因果关系、逻辑、类比、强调等等),加上教师的批阅,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领悟能力和本身的写作能力都会大幅上升。
  最后,作为语言类课程,学生还少不了固定的课外作业。主要包括:多项选择题、文学术语、阅读作品等。在课后,教师一般会在每天晚上给每个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为什么会选择某个答案。等到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师生就会去讨论这个问题与答案。对于文学术语,由于是“AP英语文学与写作”的必考内容,所以,学生也必须牢记。
  从以上介绍,我们可以再次看到美国中学教育中一个非常明确的观念:阅读与写作交织在一起,谁也离不开谁。同时也可以看到,该课程的学习目的非常明确,既扩大了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面,又提高了学生写作的水平与技巧,同时为学生申请大学的写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可谓一举多得。
  话说到现在,我可以回答在给你的第二封信中所提到的那个问题了:“美国有没有统一的课本或是教材。”其实不用我再多说,你也应该知道,答案是否定的。从我所作的有关介绍(无论是语言艺术类课程,还是AP类课程),你就可以看出来,如此纷繁复杂的情况,不可能出自整齐划一的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要求,也就不可能有全国统一的课本或是教材了。
  好了,先说到这里吧。下次我们接着再谈。
  致
  礼
  郭英剑
  2008年11月

富有挑战性的美国高中AP类课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