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本文结合教育教学实践,从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能力的提升三方面阐述如何让学生学会阅读。
关键词:阅读兴趣 习惯 语文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那么,怎样让学生喜爱阅读、学会阅读?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阅读兴趣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激发学生个性化自主阅读、培养学生对阅读的浓厚兴趣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
从教本出发,让学生感染语言文字的魅力,喜欢上阅读。人教版语文教材所编选的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每一篇精读课文都展示了各有千秋的文字魅力。如:七年级上册中朱自清的《春》,通过对隽永的文本语言的品读、研讨,让孩子们呼吸到春天的气息,感受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学生怎么不爱上这些可爱的文字?
二.阅读习惯的养成
记得有位名人说过:“习惯,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它的奴隶。”没有良好阅读习惯,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阅读的兴趣也成了惘然。
1、不动笔墨不读书。
读书动笔墨是一种良好的读书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读书时做做记号,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书的内容,收到加深印象、增强记忆的效果,还可以帮助我们整理、积累资料、便于今后查找、运用。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我注重学生读书作记号的习惯培养。在每上新课前的预习活动中,学生必完成的预习要求就有:“划”——划出生字词,“标”——标出生字读音,标出自然段,在书上用上熟悉简洁的读书符号。现在学生已习惯成自然。在课文上都有学生用工整的生字注音,生字词下面有“——”,在小节前有序号,在关键词语下面用有“.”,在有疑惑的地方有“?”,在精彩语句下面会有“。”或曲线等。
2、“采蜜”式品读。蜜蜂只采不酿是在做无用功。我们读书只管读不整合、不积累、不思考,阅读也成了种单纯的消谴活动。在教学中,首先,我注重学生阅读的积累,让学生记录妙词佳句、精彩语段;其次,加强阅读交流活动。在课堂,通过“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通过阅读你有什么疑问?”“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等问题的提出与解答进行阅读反馈。再次,鼓励学生畅谈读书感受。有作读书笔记及撰写读后感的书面交流,有每月一次的读书交流会上的公开口头交流。
三.阅读能力的提升
一切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习惯的养成教育都服务于阅读能力的提升。我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注重对学生以下三方面能力的提升。
1.能“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会“读”是学生应具备的一项语文基本功。写景的美文是训练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好题材。《雨之歌》让学生经过教师的配乐范读、学生个别朗读、集体评议之后,学生都能伴着音乐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地朗读。通过教师朗读技巧的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非常到位。
2.会“悟”。“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新课标精神,也是语文教学中精髓所在。
让学生学会品言外之意。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的“对话”,真切地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文中的主人公及其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3、善“用”。“阅读与习作是语文学习的重头戏。而读写结合又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最佳途径之一。”善于运用阅读储备,反之更能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余光中的《乡愁》道出了海外游子对祖国的一往情深。托物寄情是诗歌常用的表现方法,这首诗歌中用了四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我们还可以用什么表现乡愁呢?有的同学说乡愁是一列长长的火车,我在里头,妈妈在外头。有的同学说乡愁是一件旧旧的棉袄……把同学们的精彩回答组合起来不就成了一首诗歌了吗?指导学生进行说话与写作训练,能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加深自己的阅读积累与理解。
李娜,教师,现居河北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