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就要以读为主。但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的方法,不注意读的形式,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不行的。上完《欢庆》一课后,感触颇深,总结了几点看法:
一.图文结合读出美
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就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我教《欢庆》时,精心选择了一组精美的图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在教学“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时,当学生看到课件播放的累累硕果的画面,都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好想吃啊!”“真美!”“真想尝一个!”……在教学“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时,学生看到红似火的枫林,不禁吟诵起刚学的古诗“真是霜叶红于二月花呀!”……可以说,图画是课文的延伸和补充。图中蕴含的动态,又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中表现出来。只有和课文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才能理解文字的神韵和动态美。
二.读想结合读出境
《欢庆》这首诗歌言简意赅,它所描写的是表现国庆的热烈场面。学生读起本文来朗朗上口,很容易由读成诵。然而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忽略文本内在的意义,文本的这种极具隐蔽性的生命意义,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显现出来。在阅读中我通过让学生充分想象来深刻感悟语言,如“田野献上金黄果实,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时,让生想象或一些课外知识说说你眼前仿佛出现什么,看到什么?做到“眼前有景,心中有物”,这样读起来才会读中有感;读“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时引导学生想象鸽子会对祖国妈妈说些什么?读“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引导想象大海在为祖国妈妈唱什么歌?就这样,使学生在“读想结合”这一感性的学习方式中,在表达阅读感受中,理解教材、感悟教材内在的蕴意。可见,阅读时发挥想象能够链接经验,使脑海里浮现出清晰的画面和情境,这就是对语言的形象感知,这正是一项重要的阅读能力。
三.读说结合读出情
“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大海奏起欢快的乐曲”“十三亿孩子欢庆这美好的日子”,运用了暗喻,突出大地万物、全国人民都在欢悦、都在庆贺祖国妈妈的生日。如果只是反复的朗读,难以体会句子的深意。我让学生仔细读读这两句话,说说从哪里感觉到了欢庆的气氛?枫林和大海真的能举起旗帜、奏起乐曲吗?孩子们为什么要给祖国妈妈庆祝生日?然后再请学生通过朗读,读出欢悦的气氛,读出对祖国的爱。学生轻松地体悟到了。
四.读演结合读出趣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课堂教学应顺应孩子的天性,从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出发,设计教学方法。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上《欢庆》时,在学生想象理解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边读边表演“献上”、“举起”、“飞着”、“奏起”等动作词,结果学生表演得淋漓尽致,兴趣盎然。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情感得以交流,个性得到张扬,也使课堂显出勃勃生机,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可以说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之一。
五.学科结合读出效
“语文教学不仅只是单学科的教学,更是多学科的融合。”孩子对于艺术的感受力就比较强烈、比较敏感。我们的语文课堂其实是融音乐、美术、历史等诸多方面的综合体,孩子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文化,使他们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所以,《欢庆》一课我以音乐导入,配以“欢庆”的视频,以此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中融情入画,融乐入文,在朗读感悟中配动作,使语文不单单是语文,更是人文、文化。在这种多形式的教学中非常积极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激发了孩子的各项潜能,让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互动,交叉相融,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活泼,学得有效。
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把听、说、读、想、演等巧妙结合,相互渗透,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就会活起来。总之,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形式各异,这就需要我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断钻研新课改理论,改进教学方法。
杨翠琴,教师,现居湖北长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