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2年第2期 ID: 150613

[ 刁剑 文选 ]   

语文读写经验谈

◇ 刁剑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学生有控制地‘倾吐’自己胸中的积累以表达某种思想感情的活动,作文能力就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自我‘倾吐’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创造机会,以读促写,建立起语文教材与作文之间的“纽带”,教会学生认真揣摩课文的谋篇布局,训练学生掌握作文构思技巧,帮助学生有控制地“倾吐”情感。
   一.品读情感载体,尝试以物传情
   作文是一种体验情感和传达情感的活动,可以用某个形象情感载体,合理有序地整合散乱的事件和作者的情绪。
   例如,品读季羡林《幽径悲剧》,我们不难发现“以物传情”技巧:1.燕园的幽径大大有名;2.有一株给“我”印象最深、最难忘的古藤萝;3.这株藤萝被无端地砍掉了根;4.耳朵里充斥那株善良的树的饮泣;5.“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
   文章用藤萝作为情感载体,框架就能够迅速形成,主题传达、情感抒发就会生动形象、充实具体很多。为了让学生更好掌握这一点,我们可以让学生模仿载体是荷叶课文——《荷叶·母亲》,用“伞”为载体作文,以《伞·友人》为题进行训练。
   二.避免平铺直叙,巧用倒叙插叙
   避免文章平铺直叙,就要重视倒叙、插叙这两种方法的训练。巧用倒叙,可以使内容有波澜,行文有起伏,结构曲折多变;而巧用插叙,不仅能使文章结构紧凑,而且能思潮起伏,文章内涵厚重,意蕴深刻。
   一般而言,倒叙的结局或情节等内容,属于最凝聚思想感情的片断,是对一些往事的回忆。例如,鲁迅《风筝》采用倒叙的写法,以风筝为线索,一开始便这样切入:看到北京冬天有人放风筝,感到惊异和悲哀。由此引出对以前在故乡时粗暴阻止弟弟放风筝,残忍扼杀了弟弟的天性,导致后来无法补救的往事的回忆。这样,全文充满了浓重的沉重悲哀的气氛,深深地感染着读者。
   而插叙的内容,是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例如,鲁迅《故乡》,插叙了“我”儿时与少年闰土相会的一段回忆:少年闰土看瓜的形象,两人初次相见。闰土讲的故事。插叙完了,用“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几时的记忆。忽然全部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我应声说:“好极了!他——怎样?”几句,把话题又拉了回来,再沿着原来的线索写下去。恰到好处运用插叙,使文章的内容更丰富充实,结构更严密紧凑,情节更曲折有致。
   三.理清文章脉络,掌握写作方法
   清代诗人袁枚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文须错综见薏,曲折生姿”。因此,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充分感受文章谋篇布局的妙处;然后在写作训练中要求学生模仿写作;最后在讲评中进行具体的指导。
   例如,品读《济南的冬天》,首先,侧重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对比的写法:第一段通过把济南的冬天分别与北平、伦敦、热带地区进行对比,衬托出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特点,突出了“温晴”的特征,为下文的具体描绘奠定了基础。然后,要求学生以《秋》为题采用对比写法作文,效果不错。有一篇习作是这样用的:
   “南方的秋是比北方的秋温暖,北方到了十月份就开始穿毛衣,而南方孩子穿短袖!
   南方的秋很少看见落叶,而北方的秋天是一大片一大片的金黄叶子落下,布满整个城市,走上去‘咯吱咯吱’的……”
   可见,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写作方法,就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说过,作文要进行整体训练,如果只进行片段技法的细节训练,往往事倍功半,只有在构思上下功夫,这才是最有用的。实践也证明,以读促写,给力构思,抓一抓语言和细节描写训练,我们学生的奇思妙想和妙词佳句便会和谐起来!
  
   刁剑,教师,现居广东兴宁。

语文读写经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