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评语是否具有艺术性关系到教学结果的成效。评语的使用既要有教师在课上语言的艺术性,同时也有对作业评价的艺术性。带有艺术的语言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方面的兴趣,拓展被评价者的思维。但如果没有一点评语、只用一种评价方法,则可能令学生们没有新鲜感,老师所布置的作业也会降低或丧失兴趣。
关键词:语文作业 评价 反思
语文作业评价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语文作业评价折射出了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育人理念,它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将成为新课程评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有很多老师花费大量时间来评价作业,但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非常有限。这说明,语文作业评价仍存在较多问题。
笔者结合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对作业评价的主体和评价的方式进行深刻的反思,希望能引起疗救的注意!
一.作业评价的主体较单一
1、教师是评价的主体。按照惯例作业评价主要是老师评价,学生只能接受。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常会出现类似的情况:老师把作业发回后,成绩好的的优秀生十分高兴,而成绩较差的学生情绪就会很不好。无论优秀生还是差点的学生,都会十分重视老师给出的评价,但却不重视订正或找出成绩好坏的原因,所以学生在得到作业评价后的情绪,是全部由老师的作业评价所左右的。作业评价一般都是由教师来做,所想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学生成绩的精准与客观,但同时对学生的参与和主体性、能动性却忽略了。
2、学生参与度低。在对作业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既可以检查出同学们对所学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及能力,还能通过这个过程来培养同学们的其他方面的能力提高。刘本固曾说过要在以促进学习目的为前提的情况下进行评价,还需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反省及客观评价的态度。让学生参与到作业评价工作中来,就是提高学生自我反省和评价态度的较好的办法。针对这个问题,许多专家学者都提出过自己的意见,他们普遍认为:作业评价过程中,以上两种方式是不可缺少的。
二.评价方式单一
1、评价类型的单一。大部分教师评价采用“精批细改”、“全批全改”。其中,“精批细改”的方式主要是应用与评价作文。从问卷调研中可得知,这种评价类型占了多数。老师们一直以来采用的都是这类的评价方式。因为大部分学校的相关领导也都会规定要对学生的作文“精批细改”、其他作业则要“全批全改”,且已将作业评价作为对教师工作成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里所提出的“精”及“细”不是绝对的一个客观的标准,对于“精”“细”到什么样的程度才符合要求,是没有明确的答案的。不过是从较好的主观期望方面出发的要求,如果教师“精批细改”每个学生的所有作文,从实际情况看是十分困难的。
从另一角度来看,正是因为大部分老师对学生的作业采用“全批全改”的方式,导致学生没有任何参与,也就不利于学生的能动性培养以及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不利于提升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这样一来,学生就只是重复的做作业、交作业。评价作业完全由老师们来完成,学生机械的做作业,自主创新精神无从发展。学习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相应成为一句空话。老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作业评价都是由老师承担,就会浪费学生和家长方面的条件。
2、部分老师使用传统的评价符号。上面所提到的“全批全改”方式,大部分只是画上对、错号,一直这样就会淡化同学们的求知欲,打击他们的自信心,抑制他们的反思能力。只是作为评价同学们的学习思路、学习成绩等,都会影响到他们的自身情绪,甚至还可能影响师生的感情。此类的评价非常缺少人文的关怀,具有一些单调性和片面性。从采取分等分级别的判定方法后,老师就会给学生作业里做的好的批上优秀,良等评语,一直以来几乎都是用这样的方式,学生可能会缺少新鲜感,收到后肯定也不会认真查看,所以也不会收获什么具体的功效,更没有其他的新发现。就像大家经常知道的大部分人对作业评价以“√”和“×”标示对错,反馈给学生的只是一种形式感官上的冲击。学生的第一感觉就是,老师是拥有决定权的人,得到老师的“√”就没有后顾之忧,但如果是“×”则一片昏暗。所以可以得出,想要彻底触动到学生的情感方面的领域,光靠符号是不行的。学生更容易被具有人性与人情的话语所打动。
钟国方,教师,现居广东紫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