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平等交流,是语文学习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兴趣、独立自主观念的一个重要方式。因此,必须改变教师居高临下的姿态,构建和谐、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关键词:教学 平等 主体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师是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想真正的实现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必须重塑自身角色,“蹲下来”与学生平等交流。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摒弃传统权威的观念
长期以来,在我们许多人的头脑中,“师道尊严”的观念根深蒂固,强调教师的权威支配地位,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学生就应该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努力学习。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不许有异议。教师的权威地位神圣不可侵犯,致使师生关系不平等,甚至造成对立的情绪。
现代学生发展观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主要靠自身的努力,同时与教师的唤醒、指导、帮助分不开,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主动参与者。作为参与者,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学过程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沟通。因此,教师必须破除“师道尊严”、“唯师唯尊”的陈旧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教育思想,建立和谐、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师生平等交流。
二.转变教师自身角色,师生互动,共同发展
新课程倡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使课程的生成成为有效的交往,教师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找准自己的角色。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强调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理解、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对教学而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它不仅是一种认识的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对话与精神交流。
三.营造民主、和谐氛围,构建合作交流平台
在教学中应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真正达到平等互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善于倾听,适时引导。在学生发表意见或小组交流学习时,教师应做一个旁听者,认真倾听,给学生充分的表述、发表见解、自主探究、交流学习的机会,对学生不够成熟的意见,不刻意追求完善,而是适时引导,鼓励学生善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2、摆正位置,激发鼓励。求知是孩子的天性,好表现是孩子的需要,爱动是孩子的特点,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利,教学中,教师要掌握学生这些心理,正确对待,摆正位置,在课堂交往中与学生密切往来,从中体验到平等、尊重、民主、理解、合作、信任、宽容,才会促使师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探究,促使师生积极性越来越高。
3、及时评价,随机鼓励。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我们以欣赏的角度,以发展的眼光来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似乎已经习惯于“被”评价着。而新课程下的评价是一种激励,一种赏识,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因此,教师要审时度势,及时给与学生恰当的鼓励性评价,建立彼此信任,彼此尊重的情感,学习氛围才会更加民主、宽松、愉悦、和谐。通过这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与同伴的信任和认可,引发学生以欣赏者来评价自己,让赏识者来评价别人。
新时代需要新型的教师,新课程要求教师重塑自身角色。我们的教师,只有转变观念,真正的放下架子,“蹲下来”与学生平等交流,才能真正的实现师生互动、交往合作,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王鹏,教师,现居辽宁阜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