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2年第2期 ID: 150591

  

例说细节解读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 刘香玉 王忠厚

   内容摘要:创新源于思考,思考始于细节。语文学习过程中细节解读的多种路径与形式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培养并提高着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例说 细节解读 创新能力 培养
  
   “细节决定成败”,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在实践过程中不可能脱离色彩缤纷的细节。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典作品的细节解读既是学生深入理解把握作品的基础,又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是值得探索的一门艺术。
   一.于司空见惯中解读众人熟视无睹的细节,引领学生培养自己感受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感受问题、发现问题是创新与创造的前提条件。不论是欣赏文学作品,还是日常生活实践,人们大多习惯于因因相袭,对问题的感受往往浅尝辄止,因此也就不可能发现问题。从这一角度讲,一个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如何首先取决于他的感受问题与发现问题的能力。
   作为脍炙人口、千古传唱的名篇,白居易的《琵琶行》包括“序”和“正文”两个部分。表面看来,“序”似乎只是常规性地述说了《琵琶行》的创作缘起与过程,而实际上这两个部分却是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如果抛弃“序”或对“序”熟视无睹,孤立地赏析“正文”,那对作者所抒情怀的理解则是肤浅的——
   “元和十年”左右,唐宪宗在当朝宰相武元衡等支持下,决心削平藩镇割据势力。各藩镇对此深为惧恨,以淄青节度使李师道为首的割据势力,于“元和十年”派人入京刺杀了武元衡。白居易当时任“左赞善大夫”,他对此义愤填膺,上书“急请捕贼,以雪国耻”。权贵们对他的直言敢谏早已经深为不满,借口他越职奏事,又诬他行为不检,将他贬为江州司马。如此根由被贬,白居易“出官二年”,怎能“恬然自安”?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琵琶行》正文开篇就将作者因政治失意而生的愁苦凄惨之心境毫无掩饰地展示给了读者,而此时,作者尚未“忽闻水上琵琶声”,“琵琶女”还没有“千呼万唤始出来”,白居易又为何在“序”中自云“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显然,《琵琶行》“序”中的“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有着特定的“风情”。这“风情”便是遭遇“被贬江州”这一政治重挫的白居易“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公元800年,白居易二十九岁,进士及第,入仕为官,开始舒展“达则兼济天下”的宏伟抱负。但因性格耿直,直言时弊,屡遭权贵的诽谤与排挤,仕途坎坷多舛。正是基于此,笔者认为:“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既非写实之语,也非作者自欺欺人之举,而是作者有意为之的解读整个《琵琶行》的文眼所在。在这个平台之上,我们才能深入体会《琵琶行》的“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琵琶女”自叙遭遇详昔略今、作者讲述自己的经历详今略昔是写作手法的精巧运用,更是作者意欲抒写的内在“风情”的贯通;才能真切感悟“谪居卧病浔阳城”中的“病”——是“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愤懑,是“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的无奈,是“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的痴情;才能洞察“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所包容的深沉、孤寂、复杂、矛盾、哀怨的内心世界——“江州司马”,一个当时社会最低级别的闲职,想施展抱负,又能有何作为!正所谓“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比兴相纬,寄托遥深。”《唐宋诗醇》中对《琵琶行》的这一评语是值得我们深味的。
   二.捕捉稍纵即逝的疑问解读细节,引领学生锻炼、提升自己的质疑、探究能力
   无数事实证明,稍纵即逝的疑问有时就是创新与创造的发端,而能否及时质疑与适当探究正是这其中的关键,锻炼与提升学生的质疑与探究能力对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林黛玉进贾府》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王夫人)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缎子)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人民教育出版社职业教育中心编著的语文(第三册)针对这段描写设计了一道练习题——“王熙凤为什么这样说,王夫人为什么笑一笑,点头不语”。相应教参答案是:“王熙凤在贾母面前要表示她对黛玉关照异常,早已事事想到,讨得贾母欢心。王夫人明知王熙凤当面撒谎,却又赏识内侄女机灵过人,口舌伶俐,哄得贾母满心欢喜。”其中“王夫人明知王熙凤当面撒谎”——“王夫人是据何而知王熙凤当面撒谎?”教参中未做任何分析,而这一问题又是教学过程中不容回避且易引发质疑、颇令学生费解的问题。
   在《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出场后夸黛玉的“标致”与“气派”,叹“妹妹”“命苦”、“姑妈”“去世”,“用帕拭泪”,而后转悲为喜,对黛玉嘘寒问暖,叮咛嘱咐,吩咐“婆子们”打扫房间,亲为黛玉捧茶果。这一切无不显示着王熙凤对黛玉的异常关照,在这异常关照的背后,王熙凤极力讨好贾母的用心可谓“路人皆知”!然而与“早已为黛玉预备下裁衣裳的缎子”相比,王熙凤的这一系列言行有“逢场作戏”、做表面文章之嫌,后者才是“踏踏实实、关爱备至”之举。当然,表露这一“真爱”的最佳时机是在贾母面前当众展示“事先预备下的缎子”——王熙凤完全可以让“围拥着”自己的“媳妇丫鬟”随行带来。以王熙凤在贾府的身份、地位,她对林黛玉进贾府必定是早已知晓的——文章开篇写道:“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如果王熙凤“早已为黛玉预备下了裁衣裳的缎子”,以其“精明能干、争强好胜”之个性又怎会放弃在贾母面前表露自己对黛玉关爱备至的最佳时机——“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来迟了”不恰恰为王熙凤安排“丫鬟婆子”取“早已预备下的缎子”提供了充裕的时间吗?况且王熙凤来前,是“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缎子”一事又是先出自王熙凤之口——
   (王熙凤)又见二舅母问他:“月钱放过了不曾?”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是精明的王夫人在内侄女王熙凤谈到“缎子”时发觉了王熙凤的疏忽并及时作了善意的提醒(不排除王夫人有自我表现的成分)——王夫人“因又说道”,机敏过人的王熙凤心领神会随即说出了“美丽的谎言”。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也因有此一“失”,而塑造得更加完美!
   三.牵手生活积累解读细节,引领学生树立“思考始于点滴”的意识
   生活积累是思考的必要“物质”依托,不注重生活积累,思考就会缺少“物质”依托,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容易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结合经典作品中的相关细节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积累的精彩运用,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积累的重要作用,进而自觉养成积累生活、思考点滴的良好习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说《药》开篇写道:“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对于这段文字中简练传神的景物描写,任何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深入分析,详细讲解,但对“华老栓忽然坐起身”中的“忽然”这一内涵丰富之语却往往容易忽视,致使许多学生认为此处的“忽然”来得突兀,视之为赘语。学生萌生此念的关键因素在于不重视抑或缺乏个体的生活经验与积累。没有看到小说中“忽然”的照应之笔,孤立地理解“忽然”。
   实际生活中,人们在第二天凌晨有重要事情要做的时候,夜里往往因情绪所致难以入睡,但由于精力所限,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在深夜或者黎明前入睡。在“绝不能耽误”这一潜意识的支配下,人们惊醒后的第一举动便是认为耽误了时间而“忽然坐起身”。华老栓的“忽然坐起身”在小说中虽没有铺垫文字,但在小说第三部分中却有其照应之笔:
   店里坐着许多人,老栓也忙了,提着大铜壶,一趟一趟的给客人冲茶;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
   ……
   “老栓只是忙,要是他的儿子……”
   ……
   “这是包好!这是与众不同的。你想,趁热的拿来,趁热的吃下。”横肉的人只是嚷。
   华老栓的“两个眼眶”为什么“都围着一圈黑线”?很显然,就是因为“老栓只是忙,要是他的儿子……”至此,我们不难想象,在那个衣食艰难的社会,作为一位染有“顽疾”之子的“父亲”,华老栓肩负的不仅仅是生活的艰辛,更承受着心理上的重负——小栓,是这位“父亲”唯一的希望所在。当这一希望濒临破灭的时候,“人血馒头”给了老栓移植生命的信心,重新点燃了其希望之火。而小说《药》的情节恰恰由此而始。试想,这样的情愫,这样的秋夜,老栓怎能入睡?成年的奔波劳苦,成年的殚精竭虑,老栓又怎会不困?睡梦中的老栓又怎会没有“趁热拿来,趁热吃下”的夙念?正是这种种因素的交织,才使老栓有了“忽然坐起身”的举止。
   “忽然”这一颇富有内涵的细微之处不仅平添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情,而且显示了鲁迅先生厚重的生活积累与严谨的创作态度!
   “思考始于点滴,创新成就未来”,借助语文教学过程中作品细节的解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有着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实践中对此进行更深广的开掘是利在素质教育、功在科教兴国之举。
  
  参考书目:
   1、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2004年2月第2版,新华出版社,北京。
   2、马清福主编,艾荫范,陈明泽等注,《唐宋诗醇》,1995年4月,春风文艺出版社,沈阳
  
   刘香玉,王忠厚,教师,现居山东潍坊。

例说细节解读与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