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2年第2期 ID: 150561

[ 董春林 文选 ]   

评陈卫星《胡应麟与中国小说理论史》

◇ 董春林

   内容摘要:有关明代知名学者胡应麟的研究已有不少,陈卫星博士《胡应麟与中国小说理论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拓展和加深了对胡应麟小说理论纵深研究的空间。该著立足文献资料,抱持尊重历史的态度,从中国小说理论发展史与明代学术背景两个维度展开研究,将胡应麟小说理论史的构建放在明代小说思潮的大背景之下研究,较为圆满地做到“了解之同情”的研究初衷。全书以近代以来中西小说观念的冲突为研究视角,以胡应麟小说理论史的构建为研究个案,不仅是学界对胡应麟学术思想研究的全新尝试,更是中国小说理论史研究的全新路径,显示了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值得学界研读。
   关键词:《胡应麟与中国小说理论史》 胡应麟研究 小说理论史研究
  
   毋容置疑,此前有关明代知名学者胡应麟的文献学思想、诗学思想、史学思想业已多为学者论及,即使胡应麟的小说理论思想也有学者谈及,但这并不能遮蔽我们对胡应麟小说理论纵深研究的空间。如何理解胡应麟在重构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史上的地位,以及回归历史语境客观审视古代小说的理论思想,这在现代小说观念充斥中国小说理论视域之下,显然是个美好的期许。不过,陈卫星博士《胡应麟与中国小说理论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的出版,则恰逢时机地弥补了这一缺憾。该书立足文献资料,抱持尊重历史的态度,从中国小说理论发展史与明代学术背景两个维度展开研究,将胡应麟小说理论史的构建放在明代小说思潮的大背景之下研究,可谓圆满地做到“了解之同情”的研究初衷。
   谈及该书的创获,笔者并不想分门别类地介绍该书的章节内容,而是将该书于学术史研究中的学术价值作以深入浅出地解构,以期使读者能够真正了解该书的创获所在。
   首先,该书以近代以来中西小说观念的冲突为研究视角,以胡应麟小说理论史的构建为研究个案,不仅是学界对胡应麟学术思想研究的全新尝试,更是中国小说理论史研究的全新路径。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和社会改革的思潮影响,“以西例律我国小说”遂成为我们衡量和要求中国小说的普遍批评观念与方法。当然,无可否认“欧、美、东瀛,其开化之时,往往得小说之助”(《国闻报》1897年发表的著名的《本馆附印说部缘起》),中国小说首当其冲也成为梁启超、康有为等很多人改良社会的核心问题。在这种社会变革思潮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文言小说缺乏系统理论观念便成了众矢之的,批判之声随着时代推移并不曾削减。当然,近代文言文变白话文造成文体与语体分离,白话语体与传统小说观念的脱节,也可能造成西方现代小说观念乘虚直入。也有人将西方现代小说观的盛行推咎为传统文言小说缺乏理论依托。陈钧《小说通义》曾说:“(文言小说)由来虽久,著作虽多,而历数千年,至今从未有能阐明其微旨,与确当不易之界说者。以视西人之列小说于文学四种之一,诚不可同日而语矣。今欲明定其界说,固不得不借助于西人之论也。”无论社会变革思潮影响也好,传统文言小说缺失理论依托也罢,摆在我们面前急需面对和解决的唯其如何处理中西方小说观念的冲突,抑或如何正视中国传统文言小说的理论构建。值得欣慰的是,陈卫星博士的著述恰恰着眼的也是中国小说理论史,选择研究的胡应麟小说理论史个案也颇具时代特征。通过对胡应麟小说研究、小说创作、小说观念、小说分类思想、小说史的研究,该书大致透析出胡应麟的“子部小说”是对传统的继承,而“更定九流”既是为小说正名,又影响到近代通俗小说重心地位的确立;胡应麟在整合总结前代小说基础之上,对小说的分门别类无疑是种理论建构,而他所谓“一代有一代之小说”的小说史观,又何尝不是客观真实的小说观念之依托。显而易见,陈卫星博士的这本专著,不仅着眼于中国小说史研究中的理论冲突当颇具创新,选择明代胡应麟小说史观为个案研究对象也颇具代表性。正是基于这样的研究时段与研究对象,所论中国小说理论史的构建才更具说服力。
   其次,该书求真及尊重历史以期对胡应麟小说史观“了解之同情”的研究思路,较为客观地分析了胡应麟小说思想的内涵及价值。一如作者所论,“胡应麟的小说研究,虽然根植于文献典籍,以博学精思为基础,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这样扎实的研究在束书不观、放言高论、游谈无根的明代中后期是很难受到重视的。清代学风扎实,朴学渐兴,但是思想观念却趋于保守,乾嘉朴学大师众多,却无人问津小说,故胡应麟的小说研究成果在清代亦无提及”。到了近代,“小说界革命”兴起之后,白话通俗小说异常繁荣,西方现代小说观的引进也适时适地,但这并不能说传统文言小说就是糟粕,亦不能因为传统文人无视通俗小说就是守旧,更不能说传统文言小说视域里没有小说理论。胡应麟所处的时代正值传统文言小说与通俗白话小说交汇盛行之时,他是如何看待眼前的小说及如何审视先前的小说,这必然折射出他的小说观念。经过他对前人小说的辨伪、考证,以及基于文献考察的理论上的归纳和总结,基本上构建起来他所谓的小说理论体系,虽然还不够完整,但至少符合那一时代的特征。作者在著述中,不仅注意到了明中后期到近代以来小说语体新变造成西方现代小说观对传统文言小说的误解,同时条分缕析地对胡应麟小说研究及其小说观念进行了探讨,从而揭示他在中国小说理论构建中的历史地位。这样的研究看似简单实则复杂,至少在当前现代小说观念影响之下,要想重新审视定位中国小说理论史并非易事。然而,作者却恰到好处地抓住时下文学史研究注重作品无视背景的“软肋”,更剥离开近代以来西方现代小说观念根深蒂固的意识影响,立足文献资料,通过对胡应麟小说史观产生的背景的解构,纵深洞悉胡应麟小说思想的内涵及价值。要回归历史语境来看待胡应麟的小说研究及其小说史观,必然要求作者在文献资料上深入爬梳,更要作者心存一份对历史的敬畏之情,而不是拿今天的眼光去批判、去亵渎;要超脱现代小说观念的束缚,必然要求作者寻求更多时代迁移下文体及语体变迁的客观证据。从《胡应麟与中国小说理论史》这本专著的研究路径来看,作者也正是以尊重历史为先决条件,以重构胡应麟小说研究的历史语境与解构胡应麟小说观念的时代性为双重研究线索。例如,在尊重历史的研究视角下,作者对胡应麟“子部小说观”的产生渊源及发展情况进行了细致的历史阐释,指出胡应麟的小说观划清了小说与史书的界限,确立了小说的位置,并且廓清了小说的范围,突破了小说的虚构禁区;既而通过对胡应麟小说虚实观理论渊源的探讨,指出胡应麟记事“有所本”、言要有“旨”的虚构原则,基本为小说理论的独立提供了基础。
   最后,该书中不仅论据中大量征引文献资料从而突显作者的实证功底,并且难能可贵地是作者还对《胡应麟年谱》作了补正,对胡应麟所论小说作了提要介绍,对胡应麟研究论著作了目录索引,无疑有助于读者更为全面地了解胡应麟对中国小说理论史建构所做的贡献。实证研究与理论建构的契合,历来是中国文史研究的终极期许,但由于现实语境与历史语境上的差异,以及文献资料的不足或缺失,常常给我们的实证工作带来困难,理论建构又因我们过去重实证轻理论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就本书研究而言,所探讨的是胡应麟的小说理论,他整理前人小说及其小说观念的形成固然牵涉大量的典籍资料,这显然会给研究者带来资料纷杂难以梳理、观点难以提炼等困难。但从陈卫星博士的研究结果来看,资料错综复杂非但没有成为研究桎梏,反而恰到好处地成为其提炼胡应麟小说理论思想的论据。关于胡应麟的小说分类思想,不仅仅是资料梳理、考证上的困难,中国古代文论史上所谓的“文章流别”和“文体明辨”,考量到小说体裁的文学作品之时,常常成为很难解决的问题。然而,在本书中,陈卫星博士在对胡应麟以前小说分类中“类”与“家”的区分、刘知己小说分类思想及《太平广记》等类书小说分类思想综合剖析之后,将胡应麟小说分类放在其学术源流视域下进行深入挖掘,并对其小说分类方法进行了延伸探究,更重要的是,作者还将胡应麟分类思想与刘知己、纪昀、鲁迅等不同时代学者的分类思想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最终,作者在对众多相关文献记载梳理论证及对不同时期学者们小说分类思想的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指出胡应麟实为中国小说理论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的小说分类学者。再者,作者还对吴晗《胡应麟年谱》之中一些疏漏进行了补正及对胡应麟研究的小说作了提要,这样基于实证分析、文献考究等学术功底的研究,不仅方便了读者有效地研究学习胡应麟小说理论,更体现出作者崇本务实的学术态度。
   总之,陈卫星博士的这本专著,对胡应麟小说理论思想的研究实有超越前贤的理论观点,更有清新亮丽的研究思路,显示了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故值得学界研读。
  
   董春林,历史学博士,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

评陈卫星《胡应麟与中国小说理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