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2年第2期 ID: 150606

[ 潘晔 文选 ]   

巧用小题材写出大主题

◇ 潘晔

   内容摘要:笔者积累多年作文教学经验,总结归纳出五条:眼光要独特;把小事放到大背景中去表现;要用繁笔将小写大;由此及彼,善于联想;深入研究,挖掘新意。
   关键词:学生 作文 指导
  
   作文常说“以小见大”,顾名思义,“小”指小题材,小材料,“大”指的是重大、深刻的主题。它是人们巧妙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法,也是一般文章选材立意常用的一种方法。不少成功的作品都善于运用此法。小中见大,见微知著,让小事“出彩”,恰如一句妙语所描述的——“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作文让小事“出彩”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眼光与视角要独特,善于发现小中之大
   鲁迅说过:静心观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细想,一挥而就。这是鲁迅对自己创作经验的总结。看来要想写好文章,应该启发学生“借来一双慧眼”,观察透视生活,用独特的眼光和新鲜的视角去观察生活,发现平常与普通生活中的美与善,发掘常见与常态中的伟大与崇高。
   如有一篇中考满分作文《我发现枕头里有个世界》,是一篇以“亲情”为话题的文章。作者从生活中提炼写作素材,以小见大,以极为普通的枕头为线索。冬天的棉花枕头,夏天的绿豆壳枕头,上初中后溢着一股药香,沁人心脾的药枕。为了我的“落枕”,母亲真的绞尽脑汁,费尽了心思。岁月流逝,我渐渐发现,在这个变化的枕头里有个不变的世界——父母对子女的一片爱意,小小的枕头,装满了伟大的爱。我的一个学生发觉小孩子过家家的时候在栽树,而且是在大热天,她觉得新奇就去攀谈能否成活的问题,小孩子的心态比较单纯,不愿相信失败,坚持说能;该生回来后在思考能与不能的困惑中完成了一篇励志的文章,得到语文老师的推荐。
   优秀作品作者的细心发现,巧妙构思,对我们不无启迪:无论身边的事有多小,多平凡,多平淡,只要你有独到的眼光,从平凡中发现它的不平凡,从普通中看出它的不普通,从淡而无味中品出独特的鲜味,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就会有好文章在你的笔下诞生。
   二.把小事放到大背景中去表现
   有些小事,本无新奇之处,但一旦放在特定背景下,互相映衬,互相渗透甚至相互比较,可以来透视与折射“小事”所蕴含的“另类”深意,有了这份深意,文章就多了一份生动,也就能“出彩”。
   如有篇中考优秀作文,叙写两个小孩在放学途中做好事——使出吃奶的力气盖上一处下水道的盖儿。行文安排了得当的背景衬托——“往来的行人都敬而远之”,“行人只是投去一束惊异的目光,但谁也没有停住脚”,“人们不再对下水道敬而远之,却对两个小孩沾满黑泥的脏手避得远远的”。两个小孩的热心、主动,在行人过客的冷漠、麻木的衬托下,显得那样清晰、夺目,因而,特定背景下的小事就有了沉甸甸的分量。如果没有如此得当的背景衬托,那么小事只能是“小”事一桩罢了。
   学生往往无法产生联想,更不用说设置背景了。教师在指导的时候,应该启发学生大胆创设,告诉学生就像给静物写生需要而且应该寻找一块有映衬作用的台布一样。有一次,某学生写对垂死的蚊子的观察,我让她想一个妈妈给我爱心的背景,从而确立一个“博爱”的主题,她很快就完成了作品,而且获得了某报刊物发表的成功。
   三.要用繁笔将小写大
   即把特定的动作、行为或者其他细节进行“拉长”与“放大”,不嫌其繁的下笔着墨,把小的东西象像电影镜头画面一样特写出来,给人清晰、鲜明的强烈印象。如有篇《亲情》的文章,其中详写了我为妈妈挑刺的情景——
   我从爸爸手里接过针儿,犹豫起来:怎么挑才好呢?用劲大了,怕妈妈叫疼;用劲小了吧,刺儿又怕挑不出来。要是不赶快把刺儿挑出来,妈妈的手指就会发炎化脓,那样她会更痛苦。于是我让爸爸紧紧捏住妈妈手指的两侧,我看准刺儿的部位,沿着刺儿的周围拨开皮层,使藏在里面的刺儿露出痕迹来。我再对着痕迹小心翼翼地一针一针挑着,拨着,刺儿终于露了头,我用针尖朝上拨一次,妈妈便咬一次牙,眉头拧成了疙瘩;而同时,我也一次次拿眼睛瞟妈妈,背上也渐渐有潮湿的感觉,再盯一眼帮忙的爸爸,只见他一脸的严肃……经过一阵忙活,该死的刺儿总算被我挑了出来,最后我用手如释重负地用手在妈妈的手指上摸了摸,捏了捏。
   这个片断细致地展示了自己给妈妈挑刺的全过程,“我”的心理活动真实、自然,“我”挑刺的动作细腻、具体,在场的三个人物的表现可谓入木三分。这些可谓生活真景的再现,同样更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教师可经常布置学生进行繁笔的练笔活动,以及组织学生通过细致观察然后再现的练笔活动,有意识地让学生细腻表现的功力在平时得到提升。
   四.由小到大,由此及彼,善于联想
   感知生活中一些事物或现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在大脑中产生一种新的现象,领悟出一种新的理趣,这种心理和思维过程,就是作文中以小见大的联想思维。给你一滴露珠,你要会想像黎明的清新;给你一颗寒星,你要会想像夜空的宁静;给你一朵浪花,你要会想像那大海的浩渺。例如,《荔枝蜜》由蜜蜂酿造甜美的蜂蜜却生命短暂、对人无所求联想到赞颂无私奉献的精神、农民在水田里分秧插秧的情景,直至作者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回忆我的母亲》作者从叙写母亲生前琐碎小事联想到对广大劳动人民的赞颂等,都是由“小”材料,借助联想,引伸而见出“大”的主题意义。
   以小见大的这种联想思维可以揭示社会生活中某些方面的本质。这种联想构筑全篇,便由围绕“压岁钱”叙写一系列小事而见出了一个大的“本质”。在作文构思中,同学门可根据生活中一草一木、一言一行展开联想,写出自己对社会生活独特、真诚的感受与认识;同时还能够避免学生作文的不少毛病,如内容空泛、平淡、陈旧,思路断裂、停滞不畅等,丰富的联想使狭窄的闭塞的思路,得以扩展和延伸,从而真正提高同学们的作文水平。比如《压岁钱》这个作文题目,有的同学展开了这样的联想:身为大款的表叔给压岁钱时的神态,人们对他恭敬的态度,自己的感受;贫困的外婆给压岁钱时真诚而窘迫的神态,人们对她鄙薄的态度,自己的感受。最后结论是:真情是金钱不能替代的。这种联想构筑全篇,便有围绕“压岁钱”叙写一系列小事而见出一个大的“本质”——金钱与真情的不同价值。
   议论文与散文的写作尤其需要提倡有小到大的联想。我常常给学生进行联想的思维训练:写议论文时,经常由小事想大事,由小问题思考大问题,这叫小题大做;读散文时,经常要求学生建立表象与主题的联系,寻找作者以小见大的思维轨迹。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好处不胜枚举,我多届毕业生都有明显收获。
   五.深入研究,翻出新意
   即引导学生把思维从浮浅转向深入,深究的另一层意思是使小事出新意。中学生的生活面比较狭窄,所记叙的有意义的甚至有鲜味的“小事”往往无“新意”,或者写不出新意,这就需要教师依据题材进行思维拓展与深入方面的引导。
   如乘车让座等乐于助人的事,一般叙述就“大”不起来;而深入与拓展就不再平凡。一位同学记叙了这样一件事:公共汽车上,一位抱小孩的妇女走到一个座位旁边,坐着的青年头朝外,无动于衷。小孩的脚碰着青年,青年回过头赶忙让座,并向妇女道歉。原来青年在默默记诵英语单词,手上拿着一本生词簿,没有发现人站在身旁。这个故事比一般让座有意义,因为它多了一层记单词的情节,对揭示人物的思想更见深刻,而且故事并不是一览无余,情节有一定起伏,容易引人入胜,所以“小事”有了个性,题材又鲜活起来。
   翻新的思维其实就是创新。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首先要特别注意让学生自己寻找鲜活的生活材料,其次要有独特的剪裁思路,相信这样的训练会有成效的。有个学生发现妈妈与爸爸为看电视还是为儿子烧水吵架,开头觉得没有新意,但正好他自己考试的一道选择题由于印刷的问题应该得分却没有得分懊恼,语文老师建议他把两者联系起来,结果他把着两件事巧妙穿插起来,写了一篇文章名字叫《我家的一道选择题》,意外获得成功!
   善于以小见大,要能够见人所未见,想人所未想,写人所未写。要能够察己可以知人,察今可以知古;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中之水,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要能够一粒沙里见世界,“一叶落而天下知秋”,一句话中见真情。
  
   潘晔,教师,现居江苏溧阳。

巧用小题材写出大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