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2年第2期 ID: 150619

  

巧积与妙发

◇ 欧阳小英

   从实际习作看,学生习作词汇贫乏仍成一大重症,教师文前指导,文后修改仍于事无补,难道非等“胸藏万江”方能“凭吞吐”、“笔有千钧”,才可“任翕张”?不,这对于普通学生来,若是“厚积”看得见,而“薄发”却够不着,习作的积极性无疑会受挫,鉴于此,我尝试优化积累。
   巧积——摘抄讲究方法
   每周都要检查学生摘抄情况,我发现好词佳句记得多,用得少,因为学生积累的内容,当时不一定用得上,要用的时候想不起,“积累”和“运用”完全脱节,摘抄本成了束之高阁的粮仓。于是确定摘抄分步走:
   1、初级积累。即在广泛摘抄的同时要求学生每周完成一种类型的好词佳句摘抄,例如布置收集反映高兴、生气、伤心、害怕等各类心情描写的好词佳句。这是给予学生摘抄的方向,因为大量随意的摘抄虽然积淀语感,可其间的盲目让学生难以感觉积累的成就。就积累“高兴”这周来说,学生在目的明确的积累中,把有关“高兴”的零碎杂乱的语言信息条理化,系统化,串成一个个有关表达“高兴”的知识快,便于信息记忆,加工内化。
   2、品读赏析。在每一类摘抄后,为了让积累不成为知识的机械累加,还需品读赏析,重建新的认知结构,形成语感。例如学生在品读多从描写“生气”的好词佳句后,知道了可以夸张地表达:我听了差点没昏过去,两眼直冒金星……发现了比喻的效果:妹妹像触了电流似的一颤,脸马上沉了下来,黑成一口锅;明白了动作前的修饰词使句子生动:她气得一溜烟跑出去了。
   3、精华积累。每个学生把最精彩的好词佳句归在相应的类型下,进一步揣摩好词佳句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让学生品出言中美,悟出言中妙,感受言中法,然后去粗取精地汇集典型的10—20条,集成精华积累,进行资源共享。如学生汇集描写害怕类的好词佳句:
   ①他两眼发直,连连自语,又惊又怕,两腿像筛糠一样乱颤。
   ②心里小鼓敲得更响了。
   ③跳动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
   ④她吓得面如土色,舌头僵住了,呼吸也窒息了。
   ……
   4、记忆内化。对于集粹后的好词佳句,还须巩固背诵作必要的内存,到时才可能,“不会作诗也会吟”。
   综合上述,初级积累、品读赏析,精华积累,记忆内化四环节,使语言积累密切联系理解、感悟、鉴赏,且方向明确,循存渐进,成为有效积累。当然各种激励措施,积极评价渗透在整个流程,这样学生尝到是语言积累的喜悦,收获的是语言积累的技巧。
   妙发——处处促运用
   在引导积累中,悟性高的学生在日记、习作时时不时用上高兴、生气等类型好词佳句、或借用、或仿用,如:某生在考后日记中写到:拿着一百分的试卷,我像小小鸟一样飞进家门。某生在《我真后悔中》描述:我可慌了神,浑身打着摆子似的发抖。老师便用红笔重重卷上,标注“好”,并在讲评习作时赏析学生学以致用了的好词佳句,大力表扬,写者得鼓舞,看者生羡慕,纷纷效仿,学生与好词佳句的距离自然而然地拉近了。
   为了掀起“运用”高潮,我专门设计了相关的活动课。在倡导积累喜怒哀乐等类型的好句后,配合举行“妙语大比拼”;在倡导积累歇后语后,设计了“歇后语大练兵”;在倡导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后,开展“修辞写生动”竞赛。以“妙语大比拼”例略作简介,这课重点三环节:比比谁能背好句,算算你的好句得过几个“好”,根据情境说妙句,前两部分主要是展示积累和运用的收获。第三环节,创设了多种情境让学生创造性描述,如:描述你此时(在妙语大比拼活动)的心情,学生创造的好词佳句:
   ①什么,我能奖上一个彩球,我的高兴劲别提了,全身每一根汗毛都活跃地跳起来。
   ②该举手时不出手,我心里直埋怨,懊悔像小虫一点点咬我的心。
   ③我们又加上两分,这时我仿佛看到胜利女神在向我招手微笑。
   ④看得意洋洋的第二组同学,个个笑得嘴角挂到了后脑勺了。
   活动课后学生习作日见生动,妙语惊人,我想是竞赛的乐趣投合了儿童的心里特点,激发了学生自主运用的兴趣,产生了进一步积累运用的欲望。
   当然“巧积妙发”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师生提供省时高效的习作技巧,让学生速成,只是让学生从某一方面眼见目实地感受怎样积累,怎样运用,从而养成学生自主积累和自主运用的习惯,形成积累和运用的能力,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积累运用。
  
   欧阳小英,教师,现居广东东莞。

巧积与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