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2年第2期 ID: 150592

[ 江一 文选 ]   

《少年闰土》疑难探析

◇ 江一

   内容摘要:《少年闰土》节选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它是《故乡》中美丽的“幻象”之一,其中充满了童真童趣,非常适合小学生学习。但是“幻象”美在何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幻象”呢?为很多人所忽略,这两个问题不解决,这篇课文只读懂了一半。本文对此试做探讨。
   关键词:鲁迅 诗意 描写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化小说《故乡》。它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复杂的结构,虽已距离现在的我们已近百年,然而至今读来仍然倍觉亲切。
   文章是开头写道:“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这是一幅多么优美,多么富有诗意,多么有立体感的画面啊。这里有丰富的色彩——深蓝、金黄、碧绿、银色,有亮色系,有暗色系,明暗色系的辉映,使“圆月”和“少年”两个亮点得以突出,更可见出呼应。这里有冷色系,有暖色系,温馨的月光下,银项圈视觉效果更突出了少年冷峻的形象。这里上有深蓝浩渺的天空中的金黄的圆月,中有少年和猹,下有一望无际的西瓜地,在广阔的背景中,少年拿着钢叉刺一匹猹,则凸显出了他的英勇与果敢。而在这优美奇异的画中的英俊少年是谁呢?这是读者共同的疑问,引起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足见作者写作艺术之高超。
   那么,“我”为什么能“闪出这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呢?笔者以为有两个原因:
   其一,悲凉的心绪需要宽慰。这需要重读《故乡》的开头,文章交代此次“我”回故乡,“没有好心绪”。离家二十多年,希望故乡会比以前更好,至少应该是保持原样。然而,走近故乡,看到的却是,“阴晦”“苍黄”的天空下,“远近横卧着的几个萧索的村庄”,一切都是没有“活气”的,不禁让“我”“近乡情更怯”,更觉悲凉,高兴不起来,活泼不起来?在这个背景下,母亲提到了闰土每次来“我”家总问起“我”“想见我”时,家乡的现状如此令人窒息愤懑,内心里希望家乡的人能“我”以阳光,能给“我”以欣喜,以使“我”得以安慰。
   其二,期望曾经的欣喜能重演。童年的伙伴很多,熟知的人也很多,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给我最大快乐的是闰土,虽然童年只见一次面。但是,就是这一次见面使“我”知道了“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的闰土:雪后才能捕鸟,海边五色的贝壳,西瓜危险的经历,有两个脚的跳鱼。这些都是“我往常朋友所不知道的”,虽然作者并没有写“我”和这些朋友的交往,但从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欣喜与自豪,可以想见,有了这些,“我”就可以给他们讲,他们的羡慕与崇拜会令“我”怎样的高兴呢?二十多年前,闰土给了“我”多如此多的惊喜;二十多年后,“我”希望他还能带来一些惊喜。
   然而,这幅神异的图画是“我”“亲眼”看到的吗?通读《少年闰土》全文,我们知道, “我”并没有亲眼见到过这种场景,它是“我”根据记忆“幻化”出来的缺少了背景的交代,让人误以为这是“我”亲眼所见的。既然是幻化,课文中关于少年闰土主要的事情有两个——雪后捕鸟和月下刺猹,二者都可作为神异图画的内容的,但为什么“我”“幻化”的是月下刺猹,而不是雪后捕鸟呢?这里寓含着作者一定的深意。
   其一,从表现少年闰土形象的角度说,虽然二者都可以入画,但是入画后在文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雪后捕鸟,表现的只是少年闰土的能干与聪明,孩子的童真可爱。而月下刺猹图在文中的作用前文已述,此不赘述。
   其二,从绘画角度来说,雪后捕鸟,画面、色彩、主题,也略显单调、单薄。而月下刺猹在画面、色彩、构图、主题等则更加丰富、丰满与深厚。鲁迅从小迷恋绘画,曾卖画给小朋友。作为画家的鲁迅,当然也会选择月下刺猹。
   其三,雪后捕鸟在“我”家里也是能做到的,而刺猹则必须是到乡下的。并且闰土还发出了热情邀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检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贵贱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这如此新奇无异于天堂的地方,对少年的“我”有多么大的魔力啊,其向往而未能实现之该是怎样的一种煎熬,也成年的“我”的一个遗憾,这种幻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或许是对此的一种补偿吧。
   这一幻象如一颗明珠点缀“我”的记忆,为回到故乡时的“我”灰暗的心情带来一些光亮,为失落的“我”带来新的期冀。
  
   江一,教师,现居辽宁阜新。

《少年闰土》疑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