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我们通常所说的语文课是指语文的课堂教学,即以语文教材为中心,但语文本身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而语文课所能传达给学生的语文知识却非常有限,作为语文教师,除了应该认真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外,还应该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课以外的语文,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并能让其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学习 课外知识 引导方法
传统语文观认为,语文的基本技能就是听说读写,而由听说读写这几项基本技能所引申出来的一些语文素养却被忽视,其实,语文素养所需的语文能力要比传统语文观所界定内容丰富得多,比如创新思维能力、运用能力、审美能力、分析研究能力等。而这些能力的获得,除了语文课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标准化、正规化的训练外,学生的知识视野和运用语文的能力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语文的基本技能,同时还应该走进生活,融入社会,用所学得的语文知识来引领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学习语文课以外的语文知识呢?
我想,首先应该明确课外学习的内容。语文本身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学科,似乎很多学科都可能与语文联系起来,特别是社会学科,如历史、哲学、宗教、社会学、逻辑学等。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教育史其实就是一部语文的教育史。无论是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诸子百家时代,还是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还是后来的科举取士时代,语文似乎总以一个主要的面目出现在中国的教育内容中。但正是这种以语文为主的教育模式,让中国文化传承几千年而不衰,让中华文明得以长期延续,应该说,语文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是功不可没的。
而如今,我们的语文教育的内容被紧缩,传统的东西丢得太多,现代的东西又无法以鲜明的特点占据在语文学科的学习内容中,特别是在自然科学迅猛发展的今天,语文似乎成了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因为语文教育的缺失,我们今天也尝到了苦头,我们的社会道德每况愈下,真正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因此,除了我们平时对语文教育中听说读写的特定要求外,语文课以外应该学什么,就成了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了。
作为一名农村语文教师,我所思考的当然是农村的语文教育问题,农村的语文教育如何与当前农村生活的实际相结合,学生今天到底还要学习哪些语文知识,这就显得非常重要。我想,农村中学的学生除了学习课本要求我们的语文知识外,还应该具备以下的语文知识和技能。
第一,具有现代生活理念和国际化视野
所谓现代生活理念,主要是针对农村学生的现实生活方式来说的。因为农村学生受到经济和地域的限制,他们的生活方式比较单一和落后,接受新东西的意识比较慢。一旦他们进入到某种生活圈子后,就很难一下子适应过来,这样就制约了他们今后的发展。这种现代生活理念和国际视野又恰是课本上学不到的,只有到课外去学习。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利用假期的时间去了解外面的生活情况,特别是利用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一些外出人员回家的机会,让他们向这些人了解外面的生活状况,一些在外生活的逸闻趣事,让他们把这些东西记下来,然后拿到同学之间去交流,这样,虽然他们还生活在农村,但已经了解了外面的生活。这将为他们今后走入社会打下基础。
至于国际化视野,我想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培养自己的学生具有国际化的视野,了解国际的事情,这些东西在语文课本上也基本上学不到,因为社会的发展是动态的,而我们的教材是一个静态的东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看新闻,读报纸的习惯,届时还可以针对国际上的某个问题组织一些讨论活动,让他们提前对社会的发展的方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也让他们树立一种“人生无处不青山”的理念。
第二,培养他们的研究精神
提到研究,我们可能会想到那是大学里的事,其实,如果教师不作引导,就是读大学,也不见得有多少学生在搞研究。我们喜欢讲精神,说一个民族要有精神,其实,一个学生的成长依然要有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从何而来,应该从小培养,不是一定要等到读大学,读研究生后才开始搞研究。另外,很多人还有一种偏见,认为研究工作一般是自然科学的问题,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我们似乎很难找到研究的方向。纵观今天的语文教育界,特别是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不要说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很多语文教师连自己都还没有研究的想法。那又如何能指导学生去研究呢?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研究精神,首先语文教师自己应该有研究的经验和方向。
其实语文知识的研究是比较广泛的,研究的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的,只要指导得当,学生会很感兴趣。依然以农村中学为例,在农村,值得学生去了解和研究的内容比较广泛。如当地的民俗文化,民间传说,自然风光,家族史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去了解。而这些知识点又是相互联系的,比如我们指导学生去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学生在了解了当地婚丧嫁娶,各种传统节日的民俗风情后,进而了解了这民俗的来历及相关的知识,学生又多了一项历史知识。
以民间的传说为例,我曾经组织学生去搜集他们所听到的民间传说,这些传说绝大多数都没有文字记载,而是通过长辈口头传下来的,学生在搜集民间传说时首先得去请教长辈,这就锻炼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同时,他们还得听长辈口述,然后再把长辈的口述记录下来,这又锻炼了他们的听写能力。当我们对每个学生搜集的民间传说进行分析研究时会发现,这些传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宣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的。它们所反映出的是农民一种朴素的道德观念和愿望。另外,对同一主题的民间传说,每个学生所听到的却不一样,这就得让学生自己去研究,究竟谁的更符合实际,同学们在研究的基础上还可以对一些民间传说进行改编,让它们更符合现代人的道德愿望。
除此外,我们还可以就语文学习的本身来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如对鲁迅的研究,金庸武侠小说的研究,古代诗歌的研究等。可以给学生一个固定的研究内容和必要的研究指导,让他们自己去了解相关的知识。这样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又不断的丰富了语文知识的学习。
第三,社会现象的了解
一贯以来,我们总用单纯来形容我们的学生,认为他们不应该去了解社会现实,他们的任务就是好好读书,对社会了解太多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不利。于是我们的学生在成长的路上一直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当有一天一脚踏进社会的深潭,他们并不知道深浅,吃了不少亏,走了不少弯路。其实,对大千世界的了解本身就是我们学习的一项主要内容,这就是为什么诸葛亮隐居隆中却能有天下三分之知。因此,培养学生对现实社会的了解也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任务。了解社会就得让学生走入社会,如让他们去进行社会调查,让他们去采访当地的一些人物(我这里不说名人,是因为有些无名之人通过采访可能就会成为名人),让他们直接参与一些社会活动,甚至可以委托他们去处理一些社会事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一方面得到了锻炼,同时也学到了不少社会知识,深入了解了社会现象,然后教师再通过正面引导,给他们一种道德上的目标追求,这样不仅不会让他们受到负面影响,相反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多有裨益。
第四,传统文化的学习
在今天的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东西比较少,以古诗文为例,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每学期只有几篇,初中语文课本后面还加了十首古诗词,名为课外古诗词。相对于浩瀚的中国传统文化来说,这点内容简直是九牛一毛。但我们又不可能在语文教材中设置过多的传统文化的东西,于是,课外就成了学习传统文化的主阵地。教师可以与家长相联系,制定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任务,让学生、学生家长、教师形成一股合力,补学传统文化这一课。当然,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也不能过分盲目,特别是不能让它占据了真正的语文课堂的学习。当前一些学校把传统文化引进课堂,甚至强迫学生学习《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道德经》等。一些学校甚至把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作为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这种片面的看法和盲目的做法是有害的。就像任何一种药物都不可能包治百病一样,任何一种文化也不可能会彻底改变现实。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它的内容包罗万象,如果仅靠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来给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我们学生所掌握的语文知识是极为有限的。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制定相应的课外学习任务,这样,我们的语文学习才会更加的丰富多彩。
项成波,教师,现居贵州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