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语文教育是一项深远的教学工程,它是文学教育通过语文教师的引导在学生身上的具体体现,没有文学教育的语文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教育。因此,语文教师在具备教学水平,人格修养的条件下,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语文教师 文学 素养
《课标》目标强调:认识中国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潜能。这些都需作为语文教育实践主体的语文老师自身具有较强的文学素养。因此,语文教师在具备教学水平、人格素养的条件下,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尤为重要。
许多专家指出,语文课程改革若要取得卓有成效,必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但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首先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这首先表现在语文课程性质决定了教师要有文学素养。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程日益多元化,语文教材也逐渐丰富化。这要求教师不但要具有教学技能,更要具有语文教育教学的研究能力。因此,要成为研究型的、学术型的新型教师,语文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以下几种方式可以强化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
一是热爱文学。一般的语文教师都是中文系毕业,他们最初爱好文学,但走上工作岗位后,特别是教了几年书后,他们对文学不再持有最初的热情。在工作中,一些教师甚至只是把语文教学当做一种任务去完成,而少了对文学的喜爱和激情。这对语文教师来说,是一种教学上的损失。因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新课改后的课本中,摘选了大量的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如果语文教师缺乏热情,对文学的态度淡漠,这种情绪必然会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进一步就会影响到语文成绩的提高。因此,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也应一直对文学保持浓厚的兴趣,应用心去热爱文学,只有这样,才能用心去感受文学,并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二是阅读文学。语文教师应有阅读文学作品的习惯,以加强自己的文学素养。正如我的导师杨道麟先生所说“生于华夏,学习语文,传授语文,不读孔子,不读诸子百家散文,不读屈原的诗,不读司马迁的历史散文,不读唐诗宋词,不读古典四大名著,不读鲁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同时,作为语文教师,对各国文学文化也应有所研究。如意识流、先锋小说、新生代作品等等,也应有所了解。只有多阅读文学作品,才能丰富自己的文学知识,也才能在课堂上更好地去引导学生吸取文学的营养,形成理想的人格。
因此,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在正常的语文教学以外,让自己坚持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应做到关注古代作品,留心现当代作品,阅读国内作品,涉猎国外作品。因此,语文教师在工作之余,应有计划的阅读文学作品。只有这样,才能丰富自己的知识,扩大自己的视野,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
三是创作文学。一般人认为,创作文学是作家的事,似乎与语文教师无关,实际上这是一种偏见。语文教师其实也可以通过创作文学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几乎每位语文教师都常教导学生要坚持练笔,因为练笔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之一。但很多语文教师自己却很少动笔进行文学创作。很难想象一个很少动笔写作的语文教师,能指导学生写出好作文。因此,语文教师应尝试文学创作。如让自己写“下水作文”或课后反思等,或者就写自己喜爱的作品。同时,语文教师还可以将自己的作品投给有关的刊物,如果能变成铅字给学生传阅,那对学生的影响一定是非常大的。学生不仅口服心服,还能从中获益匪浅。可见,一定的文学创作能力,是一个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
如果语文教师能从以上几个方面加强自己的文学素养,就一定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新课程文学教育的价值追求。
综上所述,语文教育是一项深远而艰巨的教学工程,它肩负着传播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伟大重任,因此,语文教育不再只是单重意义上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更多的是传承和发扬我们民族的母语文化,教师在不断的引导,启发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成长为“一个人”的积累过程。没有文学教育的语文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教育,所以语文教师在具备教学水平,人格素养,道德水准的条件下,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尤显得重要。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才能被称为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詹颖,教师,现居湖北蕲春;董念东,教师,现居湖北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