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2年第2期 ID: 150607

[ 叶映明 文选 ]   

怎样做到真正的有效教学

◇ 叶映明

   内容摘要: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运用放、养、长、收的方式、途径、手段,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帮助学生构建认知结构,提高主体接受、改造、加工、转换信息的能力为根本任务,思想上教师放心,在实践中教师放手、放开、放宽,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有效性 反思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我们的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无视语文学科特殊的审美要求,只是一味地加大训练,把学生变成了只会死记硬背的书呆子。我们的教师在这样无意义的重复中失去了一颗敏感的心灵,情感变得麻木,变得淡漠。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种传统的师生间的授受关系在我们初中语文课堂上还是占一席之地的。在课堂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所有的知识是线性排序的、可确定的,围绕预定的目标与经验由教师授课,因此,教师是知识的代言人。这样的语文教学也称“填鸭式”教学。关于这种课堂情景,叶圣陶先生曾做过形象的诠释:“坐在位子上,听教师讲解课本或讲义上的文句;拿起笔杆来,抄写教师的板书,记录教师的讲解:这就是各级学生在教室里所做的全部工作。”(叶圣陶著:《叶圣陶教育名篇·变相的语文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1,第97页。)钱伟长先生也曾指出:“有些教师对照课本讲课,好像把学生懂了就万事大吉了,其实这样对培养人才是不利的,是不正常的。”(转引自:王运遂《新理念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江西教育》:教学版(南昌)2009.6B,第24-25页。)它所导致的后果就是:“于是在教室里,有茫然瞪着眼睛,有勉强振作的神色,也有东一眼西一眼,好似在搜寻什么神秘东西的,也有咬着嘴唇,防止口部的肌肉作怪、把呵欠打成了的。一般地说来,这时候‘生命之流’虽不见得就此停止,至少也陷入半睡眠状态之中了。”(叶圣陶著:《叶圣陶教育名篇·枯坐听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1,第111页。)
   有人认为,有效教学中的“有效”就是“高效”的意思。又有人说,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收益的课堂。许多中小学的课题研究,还常常喜欢套用经济学的定义,把教学效率定义为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师教学投入的比率,即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教学效果)/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按公式来理解,投入越少,即分母越小,教学效率就越高。
   有效教学=知识快教?
   按以上的公式来看,投入越少,教学效率就越高。因此,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教师激情四射,唾沫四溅,惜时如金,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分秒不差,一气呵成。教师的所有精力、时间、追求都用在了单纯的知识传授、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机械训练上,生字词、作者简介、时代背景、段落大意,逐点讲授,一点不落。当教师不顾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和发展需要,强迫灌输,结果是教师成了传声筒,学生成了接收器,这样的教学还有效益可言?
   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教学是否有效,关键是看学生是否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得到发展。就课堂教学而言,知识获得效率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学习潜能的发挥程度。如果学生在认知上做到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在情感上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努力的状态,在方法上表现为独立思考、善于提问、敢于质疑,在过程上表现为多元对话互动、体验、合作、探究,那么,这种教学就是有效教学。
   叶圣陶先生曾把教育比作是农业。工业流水线可以标准化、规模化地生产,而农业是有生命的、个性化的,生命成长是缓慢的、有规律的、需要陪护的。把教育比作农业的原因就在于它是育人的活动,是促进人的生命成长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课堂教学的“有效”,一方面在于要为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生命成长提供适合的内容,创造适宜的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另一方面在于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好教学节奏。
   有效教学的核心价值,就是要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自主学习态度、自主学习愿望、自主学习能力的生动、活泼、发展的人,这样的教学才是我们老师应该坚持与探索的。
  
   叶映明,教师,现居广东紫金。

怎样做到真正的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