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12期 ID: 141963

[ 董书芝 文选 ]   

还原生活真实 个性解读文本

◇ 董书芝

  听了几位特级教师的课感触很多,收获也很多。特别是听着人大附中西山学校特级教师王君老师的展示课《我的叔叔于勒》,会让你忘了她的年龄,心中觉得充满激情,充满活力,充满快乐。
  作为一篇经典小说,这篇课文且不说已经听过多少次,光自己上就已经上过好几轮,一直的上法就是像教参上分析的那样,把文章的重点定位在分析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和感受文章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上,通过分析菲利普夫妇的形象感受资本主义社会亲情的冷漠和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听其他老师的课也往往是大同小异,心中也觉得这就是理所当然,觉得这样的理解就是权威。
  而王君老师却抛开这些看似正确、看似权威的分析,从课文中找到新的突破口,上出了一节让人觉得耳目一新的语文课,这个突破口就是文中于勒到美洲后写给菲利普夫妇的“一封信”。王君老师迅速投影这封信的内容并抛出问题:读这封信,给这封信找找破绽(有什么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只是学生,就连所有听课的老师也在最短的时间内被紧紧抓住,进入饶有兴趣的思考状态。学生很快从破绽中看出这是一封“谎言信”,然后老师让学生从这封被菲利普夫妇供了十多年的“谎言信”去破解“于勒之谜”,即分析于勒这个人物形象。在这一环节中,老师投影了几段能表现于勒形象的重要段落,并设置问题。具体来说是(1)投影第6段,问:假如于勒是你的叔叔,你和你的家庭会怎么对他?师陈述:于勒凶为“把自己应得的那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而被放逐,因为放逐,于是就有了两封信,特别是第二封“谎言信”,根据这封信,你又如何评价于勒?(2)投影33段,问:从船长冷冷的回答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于勒,他为什么不愿意回到自己的家?(3)投影42、43段,问:你又看到了怎样的于勒?最后问:假如你是若瑟夫,你在船上碰到了这样一个变化的于勒,你会怎么选择?师述:有的同学想接于勒叔叔回家,可小说不是这样写的,菲利普夫妇是怎么做的,投影46、49段,他们是躲开了于勒,我们该如何解读菲利普夫妇——“破解菲利普夫妇之谜”。于是投影文中能表现他们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的语段,并辅以有效的问题,对这对夫妇也给予全新的解读。
  听完这节课,我一方面感觉预设的痕迹稍微明显了一点,另一面却感受到了来自心灵深处的震撼。王老师用还原法回归生活的真实,尊重生活,从人性深处,灵魂深处剖析人物,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完美结合,我不得不承认,这是活泼创新的一节课,更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火花,点燃学生学习激情的一节课,让人回味无穷,也让人感觉痛快淋漓。仔细想想,长时间以来,不管是听课,还是上课,我们见到的课堂,或和风细雨,或慷慨激昂,或深沉冷静,但不管是哪种,基本上都是照本宣科,我们乐此不疲地重复着教参上的目标、教参七的重点和教参上分析的条条框框。我们感谢教参,它是我们教学工作的有力助手,可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因为过于依赖教参反而使自己成了没有思想与主见,没有智慧与风格的人,而仅仅是教学参考的“传声筒”,那个时候,我们常常抱怨学生沉闷而无热情,麻木而无见解,却常常忘了反思自己。而王老师的这节课,让人沉思,更让人反思。
  作为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语文教学应始终贴近生活,回生活,用生活的真实去解读语文,去展现语文老师的个性魅力,文化魅力,从而带动学生热爱语文,乐学语文,最终达到用语文指导学生更好地生活、做人的目的。应该说语文这门特殊的学科决定了生活即语文,而语文也即生活的真理。而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又该如何真正做到回归生活的真实,个性解读文本,这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一)遵循生活逻辑和规律
  
  “文学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话。”可以说,每一篇文章、每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其本源都是生活的积淀,都是生活赋予作家以创作的灵感,我们都可以从生活中找出作品的原型、作品的影子。就像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开始赶走于勒,最后躲开这个穷困潦倒的于勒,这种对亲人的态度和行为为我们所不齿。但是,让我们抛开菲利普夫妇,抛开资本主义社会,把于勒放到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社会,面对这样一个好吃懒做的无赖,这个败家子式的人物,准又能做到一次次容忍他的不思进取,挥霍无度?或许能容忍他一次、两次,甚至也能去好言好语规劝,可当发现这一切都无用的时候,讨厌、憎恨,见之如见瘟神,唯恐避之不及的反应恐怕不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不只是菲利普夫妇有,放到任何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他们的做法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很可惜,当语文老师这么些年,我一直没发现这一点,没想到这一点,王君老师发现了。于是同样一篇课文,那个不知被语文老师重复了多少遍的同样的主题思想,那个不知被多少语文老师批判为“自私、冷漠、唯利是图”的丑恶人物——菲利普夫妇,终于有了全新的解读,也许他们有他们的虚荣和自私,但是他们更有他们的心酸和无奈。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种解读更深刻,更真实,更人性化。王君老师就以生活作为大背景,把课文放到生活中解读,用还原法回归生活的真实。如果真让我们说出这节课的非凡之处,那就是这节课更符合生活的逻辑与规律,更富有生活气息。这样的课才更让人回味,让人折服;这样的课才真正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样的课才能真正吸引学生,打动学生;这样的课堂才是富有永恒生命力的语文课堂。
  
  (二)积聚文化底蕴和经验阅历
  
  从资料汇编上看名师的简介,或是听他们的课和讲座,不管是苏立康教授,还是余映潮、王君、袁源、盛庆丰老师,都会有这样深刻的感觉:他们上课的风格或许各不相同,但他们身上都由内而外透着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息。还是以王君老师为例,看这样一段介绍:全国中学语文教师、全国中学语文教改新星、省级优秀班主任,省级骨干教师、南京师范大学特聘硕士生导师……出版《青春之语文》《教育与幸福生活》《王君讲语文》等专著。应邀到新加坡、香港等三十多个城市讲学、上示范课。不用多说,如果没有多年的文化积累和文化底蕴,她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就像这节示范课《我的叔叔于勒》,如果仅仅凭借生活真实、生活逻辑来构思,我想王君老师是不会如此自信而大胆地上出这样精彩的课,看得出她还利用课余时间搜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才能对小说有如此深刻而又让人折服的分析。她利用左拉、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等著名作家对莫泊桑作品的分析评价以及莫泊桑自己对作品的看法来大胆解读小说,莫泊桑曾评价自己老师福楼拜,说他的作品“似乎就是对极度心酸苦涩的人间苦难的真实记录”,其实他自己的作品又何尝不是这样,就像左拉评价的那样,他的“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源源而出,无限地丰富多彩,无不精湛绝妙,令人叹为观止;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出小小的完整的戏剧,打开一扇令人顿觉醒豁的生活的窗口”。王君老师也正是基于对莫泊桑作品的深刻认识和了解,才能对这篇小说有如此精彩和创新的理解。而这些深厚的文化功底需要的是耐心的钻研和执着的耕耘。王君老师用自己的教学实践践行着自己的人生座右铭:像奴隶一样的劳作,像市民一样的生括,像诗人一样的体验,像上帝一样的思考。她要求自己每天写不少于两千字的教学心得,扪心自问,自己何曾这样要求过自己,而正是因为她以及很多老师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她们才有了如此的成功!
  让我们在教学阵地的前沿,永远探索不止。

还原生活真实 个性解读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