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12期 ID: 142013

[ 陈桂海 文选 ]   

语文课堂预设问题的原则与方法

◇ 陈桂海

  预设问题一直是传统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问题教学也是传统教学中的一个基本模式。新课程标准把开展科学探究放在核心地位,而科学探究的第一个核心要素就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预设问题”也肯定会成为探究式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所以,贯彻新课程标准,实施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首先就需要锻炼教师预设问题的创新能力。那么,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如何预设问题呢?
  
  一、紧扣要点,讲究针对性
  
  教师预设问题要紧扣教材,从教学目标出发,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确立关键性问题,达到通过探究问题来完成重点和难点的学习目的。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一词,营造了一种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表现了词人乐观、开阔的革命情怀。这两点正是欣赏这首词的重点和难点,为完成此目标,我们可有针对性地为学生预设以下两个问题:
  1、词人为什么有人生易老之感,是因为自己吗?
  2、在词人看来,秋天为什么比春天更胜一筹?
  
  二、层次分明,讲究递进性
  
  预设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问题间应注意适当的跨越,力避重叠或跨越不当。
  学习《篱笆那边》一诗,需要学生感悟、领会本诗浅近、透明外表下所蕴含的无穷遐思,为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可以预设以下几个问题:
  1、诵读全诗,结合诗歌内容,谈淡自己与之相近的生活经历及体验。
  2、根据自己的理解,谈淡你对这首诗中“草莓”“篱笆”“上帝”“孩子”这几个意象的理解。
  3、同学们学了这首诗,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三、衔接连贯,讲究整体性
  
  问题间有跨越,但更要注意衔接与连贯,使预设问题按照它们的内在关系进行排列,后一个问题的探究离不开前一个问题的铺垫,这样一环扣一环,就能使预设的问题具有整体性。如上例所示。
  
  四、难易适度,讲究科学性
  
  问题的科学性是指内容的科学性和问题本身叙述的科学性。问题内容必须正确地反应客观世界及其运动规律,问题本身叙述的语言必须正确、严密。科学性还表现在问题的难易要适度,要符合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和认知水平。
  
  五、活跃思维,讲究创新性
  
  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而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环节。教师在预设问题时,要有意识地设计些可以开阔学生思路、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通过寻找例外或反常的情况而提出问题。
  学完《邹忌讽齐王纳睬》一课,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大臣向君主进谏只能这样曲折委婉吗?
  2、通过寻找不同的思考角度而提出问题。
  语文教学中常常涉及文章主题的分析与归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学习房龙的《<宽容>序言》一文,可以提出并讨论以下问题。
  从“漫游者”的角度看,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从“守旧者”的角度看,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从“人们”的角度看,本文表现了什么?
  从房龙创作此文的时代背景看,本文试图表现什么?
  综合以上各方面因素看,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六、联系实际,讲究趣味
  
  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从学生较为熟悉的日常现象、生活经验中提炼充满情趣、新颖别致的问题,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认真讨论,主动回答。
  
  七、类型丰富,讲究多样性
  
  教师在预设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题型的多样性,在有限的课堂里要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下,课堂预设问题的主要类型有:自主性、合作性、限制+开放性、巩固检测性、拓展延伸性、创新发展性、总结概括性等。
  
  八、注意生成,讲究启发性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创新始于问题,问题引发创新。因此,教师预设的问题对学生要有足够的启发性,能促使他们生发出新问题、新想法来,然后在其他同学的交流、合合作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语文课堂预设问题的原则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