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12期 ID: 142038

[ 徐培宏 文选 ]   

《醉花阴》公开课课堂实录

◇ 徐培宏

  [教学目标]:1.朗读中感受、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理解词中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品味词精练含蓄的语言。
  [教学重点]:理解词中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愁”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走近作者。[出示课题封面,配乐]
  
  教师配乐朗诵《醉花阴》。[出示配乐词作课件]
  
  二、整体感知,学生朗读。
  
  1.初读
  师:刚才大家听到的是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同学们能用词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一下作者的心情吗?
  生1:愁。
  师:好,下面也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词,感受一下作者的这份“愁”情。
  生:[自由朗读]
  师:作者为什么会愁呢?谁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李清照?
  生2:李清照,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
  生3:我们曾学过她的《如梦令》。
  师:很好,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醉花阴》这首词呢?
  生5:是因为她的丈夫不在家,她一个人在家很孤独,所以就写下这首词了。
  师:同学们中有亲人在外地工作的请举手。
  师:你们平时想念远在他乡的亲人吗?
  生:[点头]想!
  师:愚他们时我们怎么办?
  生6:我妈妈在广州打工,想妈妈时我就打电话、发短信。
  生7:我爸爸在济南工作,暑假里我会坐车去看他。
  师:是的,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通过电话、短信、电报,可以坐汽车、火车甚至飞机去看望我们思念中的亲人们。可是这一切在我国古代能行吗?
  生10:不行。古代科技不发达,而且交通不便,词人也不方便去看望亲人。
  师:是啊,山水迢迢,亲人相聚,谈何容易。早年,李清照过着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她与丈夫赵明诚情投意合,感情很深。而婚后丈夫便在外做官,一去数年。他们彼此思念时,只能靠鸿雁传书,但“山盟虽在,锦书难托!”所以,当作者与丈夫分别后,面对单调的生活,便只能借悲秋惜春来抒写自己的离愁别恨了。
  [出示课件]:写作背景
  李清照,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她的词以历史上的“靖康之难”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抒写闺情为主,如《如梦令》《一剪梅》等;后期由于国破家亡,则显得深沉哀怨,如:《南歌子》《菩萨蛮》《声声慢》等。
  
  2.精读
  师:其实,关于这首词的背后,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同学们中有谁知道吗?想知道吗?
  生(齐):想!
  师:据说清照将这首词写成后寄给丈夫赵明城。赵明城欣赏之余,自愧不如。为了超过妻子,竟闭门谢客三天三夜,终于写成词50阕,并故意将清照的这首《醉花阴》夹在当中,拿给友人陆德夫看。陆德夫玩赏了半天说:“只三句绝佳。”同学们能猜出是哪三句吗?
  生(大部分):“奠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师:是的,而这三句恰恰就是出自——
  生(大部分):李清照之手!
  师:那么,如果你是赵明城的友人陆德夫,你认为这三句话好在哪儿?各人先独立思考,想好后把你的理解告诉你的小组同学。
  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师:请同学们拿出笔,用你优美的文字,发挥想象,描绘出这三句话所展现的画面,老师也将以自己的方式来诠释这三句话。咱们看哪些同学写得好、写得快,好吗?
  生:[动笔写,配乐,创设意境]
  师:[于黑板即兴2分钟绘画]
  师:[巡视后,展示黑板面画]
  
  三、拓展延伸,走进作者。
  
  师:其实,在李清照的词中,表现愁情或带有“愁”字的词还很多。有没有同学知道?
  生1: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生2: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对诗词的积累还不错。
  1.出示课件]请大家一起将屏幕上的词朗读一遍: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生:[齐读]
  
  四、再读全词,当堂背诵。
  
  师:最后,请同学们有感情的再读全词,比一比,看谁先能当堂背诵。
  生:自由背,齐背。
  (下课)

《醉花阴》公开课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