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12期 ID: 142029

[ 曹如银 文选 ]   

《梅花岭记》对话析微

◇ 曹如银

  《梅花岭记》中有一段孙兆奎与洪承畴的对话,读时无不叫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其实这里也是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重点赏析的地方。原文如下:
  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日:“先生在兵问,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公答日:“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耶?”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洪承畴明知故问,问得无奈,孙兆奎反唇相讥,答得巧妙。孙的回话妙语天成,绵里藏针,痛快淋漓,入木三分,把洪承畴贪生怕死,叛逃卖国的画皮撕下,使他无地自容,气急败坏,同时更羞愧难当,最后不得不收起虚假的面孔(开始呼“先生”,继而“大恚”),暴露刽子手的本性,“急呼麾下驱出斩之”,一个“急”字,何等愤怒,又是何等难堪!
  孙兆奎的话刺痛了洪承畴的什么伤疤而使他如此气急败坏?答话中除了要有视死如归的精神外,更要有即席发挥,随机应变的机智和才华,因为答话是在没有任何准备的背景下完成的,因此也就更值得玩味。
  洪承畴此时重兵在握,甘心为奴,充当满人镇压汉人的急先锋,既踌躇满志而又心怀愧疚。本与孙兆奎同是明朝社稷之臣,可是现在各为其主,走到了势不两立的立场上,这是人晶、人格让他们之间发生这戏剧性一幕。洪承畴的话中为什么要提及史可法?因为扬州城破,传言史可法“未尝殒于城中”,故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皆托忠烈之名”以反清,孙兆奎在起兵反清中也难免要借用一下史可法的名义。史可法到底死活此时已不重要,洪承畴心里也十分清楚,那为什么又要明知故问呢?因为史可法已成为一种精神的化身,满人对之既闻之丧胆,又恨之入骨,同时就在清人脚跟不稳,政权并未巩固之际不断有人打起这面旗帜,这对满人,也包括洪承畴来说,当然是块心病,务必除之而后快。洪承畴的话实际上是一种畏惧心理的折射,同时又是在暗示孙兆奎,既然史可法已经死了,你为什么还那么执迷不悟,偏要打起他的旗号而自讨苦吃?明朝大势已去,天下是满清的天下,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老兄,你这样蛮干,不是以卵击石,自讨苦吃?识时务者为俊杰。你倒不如像我,干脆投降吧。什么名节人格,那能值几个钱?改变一下方向,弄个一官半职,落个清福享享,赚个荣华富贵,也不枉活在世间一场。现铁不打硬要去炼铜,何苦呢?
  面对这丧失了民族气节,丧失了人格良心的叛徒,孙兆奎当然是怒不可遏,但他又很冷静,很机智,采取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特殊的斗争方式。
  首先,以洪承畴的话为框架,内容上稍作改动就语义翻新。形式上虽与问话保持一致,语法关系上都是选择关系,你称我为“先生”,我就呼你为“洪公”,彬彬有礼,不失待客之道,但内容上却大相径庭,你问我史可法的死活,我倒要问问你洪承畴是死是活,因为传说松山战斗你已壮烈殉国,明廷上到皇帝,下到黎民百姓,都在祭奠怀念你,说你是英雄,可你怎么现在还活着,竟然成了敌人的走狗,你洪承畴生不如死,活在世上我都为你丢脸,你不如现在就去死吧!你再抬眼看看史可法,人家是死是活,都是为民族,为社稷,死得其所,重于泰山,光耀千古,你洪承畴是死是活,都是为自己,为私心,一钱不值,轻于鸿毛,遗臭万年,两相比较,高者自高,卑者自卑。
  其次,孙兆奎的话还有一层意思:你洪承畴在人民心中本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传闻为国早已献身,令人钦佩,现在眼前的洪承畴怎么成了投降派,可怜虫?你怎么有脸和我这位真正的抗清英雄对话?不觉得自己太卑鄙了么?如果洪承畴他真的死了,你是什么人?你竟敢冒充洪承畴的大名,玷污他的节操,你真是罪该万死,死有余辜。
  另外,孙兆奎还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决心:我绝不会像你洪承畴做出这样没骨气,遭万人唾骂的事!我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绝不做出愧对国家,愧对民族,愧对子孙的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要杀要剐,随你的便。
  孙兆奎的话机智幽默,含蓄深刻,掷地有声,似匕首利剑,直刺贼人心窝,置敌于死地,就是一具僵尸也应为之汗颜,就是一尊泥塑,也应为之泣血三日。
  这里还要明白的是,孙兆奎的话是在一种特殊场合下的一种应激反应,是斗争的需要。我们讲话尽管要讲究艺术,要注意精炼含蓄,生动有趣,要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但更多的是要考虑对象和场合,要讲究分寸,做到恰到好处,否则,话说得再好,起到的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南辕北辙。

《梅花岭记》对话析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