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12期 ID: 142043

  

语文教学五个『丢不得』

◇ 陈佃红 唐晓红

  语文是开展母语教育、传承民族文化、延续文明的重要载体。在意识形态此消彼长、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多元文化碰撞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很有必要跳出“语文教学看语文”的窠臼,即以旁观者的身份审视语文教学,其中母语情感、创新精神、规范标准、合作意识、实践能力万万丢不得。
  一是母语情感“丢不得”。撇开母语情感教育,语文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要强化本民族的鲜明特征。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语,普通话是历经世代变迁,逐渐为全民族共同接受的民族共同语,在教学中通过介绍普通话发展史突出母语先进性、创新性、民族性的鲜明特征,能增强学生的民族智慧和斑性。二要加强热爱母语教育。要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母语历史久远、兼容并蓄的优点,把母语语言美、造型美、声韵美、和谐美、博大美等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彰显母语魅力,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之情,从心底里产生尊崇母语、热爱语文的真挚情感,并转化为刻苦学习、付诸实践的实际行动。三要优化听说读写训练。要在每一个环节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创设优美情境,营造良好氛围,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母语唯美、朴质、充满活力的特质,增强学习母语的自豪感和积极性,形成源源不断、持续学习的动力,这样必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创新精神“丢不得”。母语是代代相传、不断创新的语言体系。语文教学唯有加强创新,才能构建面向全体、富有活力的母语学习体系。要渗透创新精神教育,加强科学启蒙,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勇于质疑、善于学习的创新品质;教师要坚持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结合,加强创新,把课堂模式、教学手段作为重点,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推陈出新,因材施教,力争做到“一师一课一品一模式”;要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各个环节加强创新学习,选择适合自己、利于提高的方式方法,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发散思维能力,增强创造能力、探究能力。
  三是规范标准“丢不得”。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事关国家的利益,也是当前中文信息处理的先决条件。随着个人随手体、新兴网络体等各种不规范语言文字的不断涌现,语言文字规范教学已刻不容缓,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在语文教学中,要着力加强普通话、规范字推广使用工作,特别要抓好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让教师规范课堂,并努力带头在公共场所讲普通话、用规范字。在现实生活中,要充分发挥学校在推广普通话、使用规范字中的带头作用,开展好学习、运用、宣传、普及规范字和普通话的相关活动,在全社会掀起学普通话、用规范字的高潮。
  四是合作意识“丢不得”。母语是群体生活、共同生存、团结协作的集体产物,学习母语同样离不开学生相互间的合作互助。离开了群体支持,学习就会变成“独学而无友,孤陋丽寡闻”的活动。还要反对静止孤立的学习方式,那种由教师讲授、学生个体自学以至独自完成教学任务的做法同样要不得。因为只有片言只语,势必“目无全牛”,最终很难完成系统性的学习。要坚持构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合作为主题的学习训练体系,组织开展好班集体、小组间的学习互助活动。教师要适时予以点评,或开展学习先进小组、互助模范个人评比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用集体的、互助的形式破解学习的瓶颈,增强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语言文字的轻松和快乐,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五是实践能力“丢不得”。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是学好语文的主要标志。首先,要把课堂变成学习的第一阵地,借助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增强学习效果,让学生在学习中把握主动权,以实践者的姿态展开学习;其次,要把课外作为巩固阵地,并沟通课堂内外,借助综合性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区相互联系、资源共享的格局,拓宽实践空间,增加实践机会,提升实践能力;再次,要把各种纸质资料、新闻媒体、会议活动作为动态实践阵地,保证随时随处可学;最后,还要在各种各样的场合中学习语言文字,汲取母语的丰富营养,全面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水平。

语文教学五个『丢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