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爱好养盆景且颇有心得,他说首先是选料。最好从野外找那些天然生长的树苗,因为它们充分地吸取r大地的营养,长得枝繁叶茂,成型的基础好;第二步是修枝,从野外选拔出来的树苗,有些枝条不美或者多余,要大胆地修整或剪除;第三步是定型,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使之成为人们认为美的造型,这样的景才能给人们以无穷的美感。我们以为,做景的过程与我们的作文教学过程有很多的相通之处。笔者认为,要想教学生会作文,首先必须教学生会生活。
一、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和感悟生活。提高分析生活的能力。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更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诸如气候变暖、环境保护、金融风暴等重大的话题毋府置疑值得关注,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和探讨,这有利于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而生活中那些容易被人们忽略的细节,更值得引导学生去留心观察,细心思考,用心分析。因为这些细节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更有利于诱发他们真实而又与众不同的心理感受。这种真情实感如能在作文中表现出来,就是文章中最有价值的东西。
父母的眼神充满了关爱,老师的眼神充满了鼓励,同学的眼神充满了赞赏;桂花的浓香,荷花的清香,菊花的淡香……如果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去识别这些细节的不同之外,不言而喻,会培养学生丰富的生活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丰富学生对生活的更深层次的感悟,积累更多的有价值的生活素材。
生活就是学生赖以生存的土壤。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感悟生活,学会生活,在生活中增长才智,在生活中成长。这样,青年一代就如生长在大地上的树苗,枝繁叶茂。
二、指导学生辨别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提高审美能力。
正如从野外移植的树苗一样,从制作盆景的角度去审视,有的枝条是不符合要求的。生活是一个万花筒,影响人的有真、善、美的东西,也有假、恶、丑的东西。而作文要求弘扬社会的主流思想,倡导真善美,抨击假恶丑。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对学生原始生活素材的“修剪”。在泥沙俱存的社会生活中,不少人的是非观、善恶观、美丑观是模糊的。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去分辨哪些是腐朽没落、颓废庸俗、反动的、不健康的思想意识以及不为社会主流意识所接受的思想观念,然后用符合时代进步要求和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反映时代精神风貌的思想统率材料。学生作文应当弘扬时代的主旋律,表现时代的主潮流,主题是积极向上的,情趣是乐观高尚的。
教师要在作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认清问题的实质,从长处、大处、好处看待事物,全面地、辨证地、发展地看待问题,避免认识上的偏差。更不能情绪化、片面化地否定整个社会主义制度。对社会的阴暗面或人性的弱点不必避讳,但也并非仅是对腐败、邪恶等似、恶、丑现象的简单展示,而要对此表现强烈的责任感,要以自己的具体行动来改造社会。
“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课程的基本理念告诉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必须渗透于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生活等各种实践活动之中,不可忽视。
三、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去培养热爱真、善、美和憎恨假、恶、丑的情感,陶冶崇高的情操。
教师教学生作文,同时也是教学生做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语文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人的善恶,是由人的感情倾向来决定的。青年学生的的感情取向存在着诸多的可变性,这就要求教师将学生的感情倾向引到积极健康的方向上来,将学生塑造成为一个符合社会需要的人。这个过程也正如将一棵树苗塑造成适合人们审美需求的过程。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以吾手写吾心。”因此,学生仅能分清真善美和假恶丑是不够的,还需要培养他们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强烈的爱憎感情。唯其如此,学生作文表现出来的才是“真”情。“真”的才是“善”的、“美”的,才能打动人,才能让人接受,才具有价值。
由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亲人,珍惜友情,珍惜时问,仰慕英雄,同情弱者,憎恨丑恶等感情,指导学生写出感情充沛、格调高雅的文章来。这样,就能达到既教书又育人——在作文中学做人,在做人中学作文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