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12期 ID: 141973

[ 柏千风 文选 ]   

阅读教学呼唤精彩的对话

◇ 柏千风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过程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更主要的是使其了解和掌握知识获得的过程,形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最终实现“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对话过程的优劣决定着阅读教学的成败。教学的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话过程的魅力。阅读教学呼唤精彩的对话。精彩的对话必须建立在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对学生有民主平等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形式,关注学生鲜明的个性等基础之上。
  
  一、精彩的对话,渗透着教师的钻研精神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们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他们是向导,但决不能取代学生的阅读主体的地位。要做好向导这个角色,必须钻研文本,寻找文本中与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的话题,并以此话题为纽带,灵活施教。
  前一阵子听了同事教学的《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课,其中有一片段。
  师:想想,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呢?
  生:因为大自然里有绿树、翠竹、碧草、青山,它们都是绿色的。
  生:不对,大自然里也有红花、彩霞呀,并不完全是绿色的。
  师:说得有道理!那么诗人为什么偏要说它是绿色的呢?想想,绿色是不是有着某种——
  生:我明白了,绿色是生命的颜色,象征着活力。
  师:好啊,正是人们常说的“生命之树常青”。
  生:确实,在沙漠里,只要看到了绿洲,就等于获得了生命的希望。
  生:因为绿色充满活力,像一个少年,朝气蓬勃,热力四射。
  生: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运用被历代称颂呢!
  师:是的,有人甚至把充满温馨的课堂叫做绿色课堂,总不会说是到了植物研究室吧。(生笑)
  生:我就不同意。难道其他颜色就不能代表大自然的色彩了?
  师:好啊,那你说说看,你认为大自然是什么颜色的?
  生:我认为大自然是红色的,红枫、红花、红云,万紫千红。红色代表着喜气洋洋,象征着红红火火。
  师:红色的大自然,好!蕴藏着热烈,昭示着兴旺,传递着幸福。古诗中对“红”的吟咏也很多,像——
  生:霜叶红于二月花。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我认为大自然是白色的。白色象征着圣洁、高雅,雪花就是那美的精灵。
  师:不错,民间有谚语:瑞雪兆丰年。
  生:我觉得大自然是彩色的,人们不是常说“绿树红花”“五颜六色”“五彩缤纷”吗?你们想,如果只是一种颜色那多单调啊!
  师:大家说得可真好。不过我也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同一个大自然,怎么各人的体会就不一样呢?
  生:是因为每个人的喜好不一样吧。
  生:我想,是每个人对大自然体会的角度不同。
  师:精辟!你的发言让我想起了苏东坡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刚才我们的讨论是否就是现实的自然和心中的自然的关系?(生点头)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来体会他心中绿色的大自然吧。
  这堂课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所有的孩子在老师的启发下,都会去发现、探究,表达自己的想法让课堂精彩不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需要教师引领。钻研文本的方向正确,学生的心灵航船才能顺利到达学习的彼岸。
  
  二、精彩的对话,必须体现对主体的尊重
  
  传统的语文教学几乎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自,教师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权和话语权,学生没有主动性和自主性,完全被物化和客体化了。而在“对话式”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对象性活动中的那种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精神性对活交往关系,即“主”一“主”关系。这种平等民主的关系,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学生心理上自然有安全感,也就建立起了作为对活者的自信,敢把真话表达出米。
  我在教学《推敲》这一课时,当讲到: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吗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用的不妥帖,或许改用“敲”恰当。有一个学生突然举手,我以为他有什么急事就示意让他说话。准知他却说:“老师,我认为用‘推’好。”这时有的孩子就急了说用‘敲’好。霎时,教室里分成两派,互卡争执。怎么办?我真想重重地敲桌子制止,可这样学生被激起的思维火花就会瞬间熄灭,而且新课程不是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吗?我应该倾听一下学生的意见,欣赏孩子的个性思维,于是我耐下性子微笑着对他们说:“那好,请同学们依据当时的情景讨论一下,说出自己的理由,我们要以理服人。”
  一番讨论之后,孩子们的发言令人欣慰。
  孩子们说:“我们想当时是夜深人静时,贾岛骑驴拜访好朋友,无论好友在与不在都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他是一个懂礼貌的人,再说万籁俱寂的夜晚传来“咚咚”的敲门声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给人美的享受。另外,贾岛严谨的治学态度,也值得我们学习。”
  看着孩子们的笑脸,听着他们的见解,我由衷地感叹: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教师应该善于倾听,摆正自己的位置,真诚欣赏学生,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宽松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独立思考,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不受任何约束地去探究、思索,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探讨。只有这样,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精彩的对话,形式必须丰富多样
  
  “教学,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现代教学是合作的艺术,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成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在进行情感和思维上的对话,这对话的发生和存在都依赖于情感合作的持续发展。”要进行真正有效的合作沟通,必须运用多种对话形式。语文对话的形式丰富多样。一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二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三是教师与学生对话;四是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五是学生的自我对话;六是教师的自我对谲。前四种对话形式不难理解,五、六两种对话就有点让人犯糊涂。首先什么是自我对话?自我对话是对话的高级阶段,它是理性的思考,是思维的整理,是体验后的反思。学生、教师的自我对话,就是说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对自己的想法、说法、推理、结论、情感、行为等多作正反比较和对比,发现自己思想、情感的局限、偏见、错误;发现自己的热情、灵感、勇气、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内省和悟性从晦暗走向敞亮,个性张扬,充满灵性,智慧四溢。
  有一篇《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案例是这样的: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冬夜读书示子聿》,并能背诵出来。
  2、理解“绝”“躬”等词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懂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简介作者。
  1、激趣导人。
  同学们,比比看,准的头脑最灵活?咱们上学期学过的陆游的一首诗——《示儿》,还记得吗?
  今天,我们再学习他写的另一首诗。板书课题:《冬夜读书示子聿》。
  2、简介作者。(略)
  
  二、初读,感知诗句。
  
  1、让4名学生朗读古诗。(其余学生静听,记住他们初次朗读的印象,但对朗读不作任何评价。)
  2、自由朗读。
  
  三、再读,理解诗句。
  
  1、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
  2、小组合作学习。在学习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检查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
  (1)理解第一、二句。
  (板书: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年工夫老始成。)
  “无遗力”和“老始成”怎么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2)理解第三、四句。
  (板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浅”“绝”和“躬行”怎么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又是什么?
  4、再指名让原先的4名同学朗读古诗。(其余学生静听。和先前的朗读对比,看看有没有进步?)
  生:他们读得都比原来要好得多了。
  师:你为什么要那样朗读呢?
  生:我觉得从“无遗力”可以看出古人学习的时候特别刻苦,所以我用了重音。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祝贺你有了巨大的进步!
  
  四、三读,感悟诗境。
  
  1、再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思考:你感悟到了什么?
  2、指名汇报。
  生1: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我们就要亲自去参加实践。
  生2:古人学习是多么刻苦,我们要像他们一样努力学习。不光要掌握书本上的知识,还要掌握书本外的知识。
  师:哇,太棒了!看来你们不仅理解了诗句,还恰当地感悟出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3、再指名让原先的4名同学朗读古诗。(其余学生静听。和第一次、第二次的朗读对比,看看有没有差异。)
  生:他们读得棒极了,特别有感情。
  生:他们读得比刚才更有节奏,更富有诗的味道。
  师:(和朗读中的一人对话。)你和刚才的朗读对比,怎么有了那么大的转变呢?
  生:朗读的时候,我头脑里想到了诗句的意思。
  生:第一次读的时候,我不理解诗意,所以读的很不通顺。第二次读的时候,我对诗句有了一些理解,所以我加了一些重音。第三次读的时候,我对诗人的思想感情有了更漾一步的认识,所以我融入了自己的感情。
  师:我为你们感到自豪,看来你们把诗学到心里去了。那本《教材全解》可以“光荣退休”了。因为你们理解得比上面所写的还要棒!(学生大笑。)
  
  五、指导背诵。(略)
  
  教学反思:
  为了确保实践的真实可靠性,在本案例的教学中,学生事先没有做过预习,也没有看过任何一本教辅资料。经过古诗“三读法”教学后,我发现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精彩连连。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经过了自己与文本的对话,下课背诵古诗的时候几乎不费“吹灰之力”。这一切,皆束源于:
  其一,与文本对话。在听课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听到类似的话语:“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请你美美地读一读。”何谓“有感情”?何谓“美美地读”?如果学生对文本仅仅有一些浅显的认识或感悟,那么学生的朗读必定是“和尚念经”或是“扭捏作态”,游离于文本之外的朗读。只有我们引导学生真正地理解了文本的内在含义,这时候再朗读就一定会“读之有物”“听者动容”。
  其二,学习评价。有些时候,教师或忙于教学环节的“拼接”,或忙于课件的操作,对学生的回答往往是:(1)重复式的:“你说得真棒。”(2)心小在焉式的:“嗯”“好”……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评价,口子久了,学生对这样的评价就会“麻木”或是“习以为常”。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要有见解性,要有启发性,要有鼓励性,要给学生以动力,而不仅仅是“随口一评”。
  
  四、精彩对话。必须张扬主体的个性
  
  巴赫金说:“思想只有同他人别的思想发生重要的对话关系之后,才能开始自己的生活,亦即才能形成、发展,寻找更新自己的语言表现形式,衍生新的思想。”在对话精神的作用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交流,真诚沟通,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各自生成了自己的认识与知识。与传话式的教学相比,整个教学过程是充满创造色彩的。
  苏教版第十一册中的《负荆请罪》,故事人物性格鲜明。教学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语文实践活动——编辑对联,评述人物。学生兴趣高涨,课堂上不仅有精彩的对联,更有精彩的对话。其中有一片段,交流描写蔺相如的对联。
  生:“唇枪舌剑斗秦王,宽容大度让廉颇。”对待秦王,寸步不让。而对廉颇,一让再让,蔺相如知道这样做都是为了赵国的利益,所以我这副对联的横批是“一心为国”。
  生:我写的下联和朱红一样,但上联是“机智果断救赵王”,横批是“胆气大胸怀广”。
  生:我写的与他们差不多,上联是“针锋相对与秦王斗,宽容大度把廉颇让”,横批“忠心为国”。
  师:有韵味,读起来感觉不错。
  生:我写的是:“秦王侵犯仗势欺人,相如迎战寸步不让”,横批“针锋相对”。
  生:“完璧归赵封大夫,渑池之会升上卿”。横批“汗马功劳”。我这副对联概括了蔺相如的功绩。
  生:王华的这副对联非常好,既点明了事实,又交代了蔺相如封官的原因,尤其是“封”和“升”用得非常恰当。不过,横批用“步步高升”是否也可以?
  师:王华写得好,你评得妙。好,就这样有什么说什么!
  生:我写的是“寸步不让对付秦王,温文尔雅说服韩勃”,横批“智勇双全”。对付强大的秦王他寸步不让是勇者,对待门客他和蔼谦虚是智者。
  师:对联不错,说明更精彩!
  生:我的对联比他们的精彩,概括了蔺相如的高尚品质,是这样的:“心系国家利益,不计个人得失。”横批“宽广胸怀”。你们看,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都讲了蔺相如为了国家,不顾生死名利。而且,我对得工整:“心系”对“不计”,“国家”对“个人”,“利益”对“得失”。
  师:确实不错。
  生:我只写了上联,下联没想好,请大家帮我对一对。上联是“渑池会以死护国面”。
  师:大家想想,帮帮他。
  生:我来对。下联可以对“小巷遇以心感将军”。
  生:不行,张海勇的上联有个“以”,下联又对个“以”不恰当,而且“将军”与“国面”不对。
  生:“小巷遇凭心感将军”。
  生:我对的是“小巷遇凭德感将心”。
  师:“国面”对“将心”可以,“感”字不顺。
  生:“小巷遇凭德动将心”。
  生:“小巷遇凭德换将心”。
  生:“赢将心”怎么样?
  师:到底哪个更妥呢?
  生:我感到“换”更好,既有感动的意思,又与上联的“护”更对称。
  读着一副副精彩绝妙的对联,看着一张张因成功而兴奋的笑脸,我不禁思索这课堂的亮点:一是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生积淀了语感,提高了文化品味;更蘑要的是绽放了个性的花朵。在此过程中,谁都可以认同,准都可以提出异议,自由评定,精彩纷呈。
  阅读教学呼唤精彩的对话,精彩的对话不仅给我们意外和惊喜,令我们陶醉,更会使我们感受到教学的意味深长和回味无穷,并成为教学的突破口,成为学生的兴奋点,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快乐中学习。精彩的对话需要教师的智慧,体现教者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每一位教师都应用心于对话的建构,为课堂进入完美的教学境界而努力。

阅读教学呼唤精彩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