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12期 ID: 142011

[ 刘晖 文选 ]   

应对课堂上意想不到的质疑列谈

◇ 刘晖

  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平台,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碰撞、交融、分享。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都充满着活力和智慧。在这样的一个平台上,教师会经常遇上意想不到的学生的质疑声。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教学机智,因势利导,真正做到以疑促读。以疑促思,以疑促辩,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片断(一):
  
  在2009级小学教育理科班教学《金岳霖先生》这篇文章时,同学们对这位“怪异”的老师充满了兴趣,这篇文章的文眼是“有趣”二字,学生围绕文服在文章中寻找线索,找到了这位老师的独特之处:别出心裁的提问方式——“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幽默的答问——以稀奇古怪的问题回答稀奇古怪的提问;枯燥的学问——他觉得好玩;对话式教学——像苏格拉底一样,兴之所至、自由随意;上课时停下来捉跳蚤把玩;他和云南斗鸡同桌用餐和教授的孩子比试水果的大小——孩子气十足,赤子之心、童心未泯。课堂气氛很热烈。
  突然有学生提问:“为什么金岳霖先生在上课的时候从衣领中捉跳蚤把玩,会让作者汪曾祺觉得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呢?在我看来,不注意个人卫生的老师,不能为人师表,一定不会让人觉得有趣。”
  师:“不注意个人卫生的老师,不能为人师表,一定不会成为让人觉得有趣的人,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能够思考这样的问题,不简单。请同学们看看课文的背景介绍,再看看作者的写作时间,大家讨论讨论。”
  
  反思:
  我在备课的时候,注意查阅了不少有关这位哲人的资料。金岳霖先生是位哲学家、逻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以后又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和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和系主任,是最早把现代逻辑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逻辑学家之一,可谓著作等身。而汪曾祺着手写他的老师,却是另辟蹊径,不写他的才高八斗,不写他的才华横溢,却写他的“有趣”,这是不多见的。除去这是一篇课文,光是一篇作品,也能让我们了解这位先哲不为人知的一面,让人忍俊不禁。然而我在备课时却没有想到,学生正是十七八岁的年龄,他们很多人没有接触过那段以苦为乐的历史。他们从小到大接触的老师也必定不会有“课堂捉蚤”的事情,所以会有这样的疑问。面对学生的质疑,我内心暗暗吃了一惊,也不禁自责起来,这个问题处理得好,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无疑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因为他们正是师范专业一年级的学生,这个问题对他们将为人师的定位会起到良好的作用。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让学生对金岳霖先生产生误解,并削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学生们显然被这个突如其来的“小插曲”吸引了,纷纷重新仔细阅读起我在上课开始就向他们介绍的背景知识,并且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
  学生甲:我实在不觉得一位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从身上摸出一只跳蚤在手上把玩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有趣”的故事肯定不只这一件啊,如果换另一个题材也许会更好呢。
  学生乙:老师刚刚介绍过,“西南联合大学”是因为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平津危急,于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及南开大学迁于湖南,合组为长沙临时大学。后来上海、南京又陷落,临大正式宣布迁往云南,才改名为联大。可见,组建这个联合大学,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物质条件肯定是非常艰苦的。
  学生甲:条件是很艰辛,但这……这……也太……,有点破坏老师的形象。
  学生丙:这个本来是很破坏形象的一件事。被他的学生看作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会不会恰恰说明这位老师深得人心呢?
  学生丁:是啊,在那样一个年代,能够生存都已不易,金岳霖先生更是把宝贵的时间放在科研上,清洁卫生已成一种奢望。学生们都喜欢他,敬仰他,所以他的这点小“瑕疵”也就成了另一种“可爱”了。
  师:同学们说得没错。换在现在这个时代,比如说一个老师身上有了跳蚤,我们肯定也会说,这个老师真脏,一点也不讲卫生。而我们现在不太理解,汪曾祺笔下这样“有趣”的一件事,一是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一是金岳霖深得学生的喜爱。
  学生甲:理解了。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不能这样,特别是我们今后要成为一名教师,必须整洁得体,做好学生的楷模。
  师:在当今时代,作为老师当然是“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学生们的表率,外表的整洁得体自然是不容忽视的,所以我们既要学习金岳霖先生的一心向学,也要理解金岳霖先生所处的特殊时期的困难,要学会与时俱进哦。
  学生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教学评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呵护学生对待问题的好奇和热情。”我们要呵护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只有那些在课堂上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的学生,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因此,老师无疑要引导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这是在课堂上一个我没有预料到的质疑,但通过课堂这个平台,我成功地将课文和学生的专业联系到了一起,让学生在结合背景知识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结合现代社会,对自身的职业理解得更透彻了。
  
  片断(二):
  
  在同一个班级教学《胡同文化》这篇文章。当我讲到北京胡同由于时问的逝去,时代的发展逐渐被高楼大厦所取代,并开始衰败、没落时,我的学生们再一次提出问题:
  学生甲:面对这种情况,作者的心情为什么如课文所说的“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时代发展不是一件好事吗?
  师:同学们爱动脑了,向我们全班同学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有同学能够帮他解决吗?
  学生乙:我也同意他的观点呢,时代在发展,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这是历史规律,该是欣喜啊。
  学生丙:没错,面对时代的发展,照理说作者应该是感到欣喜的。但是文中作者却写出了像13小节那样的“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怀旧,充满了伤感之情。怀旧伤感是人之常情,但这也太感性了吧?
  生:大家都忘了,作者是一个在北京生活了多年的老北京,他所生活过的胡同已经融入了他的生命里,成了他的朋友,他的亲人。他对胡同的依恋是可想而知的,对胡同里的生活是永生难忘的。……
  师:时代在发展,或许胡同的消逝会成为一种宿命。但是,有了怀念。有了不舍,消逝就不是绝对的。
  
  反思:
  学生的智慧是无穷的,他们有能力提及,也就有能力解决。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对于同样的文本,学生的理解是多元的,他们的观点也许有些片面,但都是真情的流露。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联系生活,结合自身实际,在阅读中、品味中、讨论中、争辩中发挥他们的潜能,学生们会更勤于动脑,更爱动脑,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学习的积极性也就可以大大提高。
  
  教学评析:
  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大哲学家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的时候,老是露出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一次有人问维特根斯坦:“罗素为什么落伍了?”他回答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通过这个经典的故事,我们可以洞悉,学生的成长与质疑是密不可分的,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学生成长活力的重要表征。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疑是创新思维的火花,疑是思之始,因疑而读,学生的学习就有了动力,就多了情趣。在新课程中,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面对课堂上意想不到的质疑,我们只要因势利导,营造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更宽阔的学习空间中去自主学习,主动合作,积极探究,引领学生勤读善思,给足阅读与思考的时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共同成长,共创充满生命力的语文课堂。

应对课堂上意想不到的质疑列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