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12期 ID: 142009

[ 肖庭兰 文选 ]   

点击课堂品质 展示语文魅力

◇ 肖庭兰

  场景一:某班级正在举行“走进家乡”的语文活动,讲台L,四位学生正进行小品表演(学生甲扮演县旅游局局长,学生乙扮演局长助手,学生丙扮演投资商,学生了丁扮演投资商助手),旅游局局长向投资商介绍家乡的旅游资源及发展前景,助手配合局长的讲解,展示精彩的图片,投资商及助手不断点头赞叹……讲台下,一个个学生凝神静气,兴味盎然,课堂洋溢着浓郁的学习氛围。
  场景二:某班级老师正站在讲台上讲解文言文,逐字逐句,一一讲解,词类活用到句式特点,从一词多义到句子翻泽……无不清晰,讲台下,部分学生兴味索然,看着课本,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宽敞的教室里只有老师讲解的声音,静寂中给人一种沉闷之感。
  同是语文课堂,课堂气氛和学生情趣截然不同,场景一中,学生自编自导,同学参与度高,学习热情高涨;场景二中,老师讲解认真,但没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灌输式教学造成了课堂的沉寂。
  教学是一种艺术,课堂教学,不仅是在传输知识,更在于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去学。课堂教学的成效,不仅在于教师传授了多少书本知识,更在于课堂呈现了怎样的品质,山量到质,课堂教学才更有内涵、更有价值。课堂上,“言者谆谆、听者藐藐”不是品质,品质是知识、情感、态度、价值的集合,是课堂成效的一种外在表现,课堂品质,是课堂教学的目标。如何提升课堂教学品质,激活语文课,在教学实践中,我逐渐摸索出一些经验。
  
  一、在课堂对话的调整中提升品质
  
  现代对话理论认为: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之问对话的动态过程,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还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经验、感受、见解、思维方式,在课堂上从学生的已知出发,使自己成为学生信息的接受者、倾听者、处理者,教学成为师生,生生相互作用的过程,这样,才会使教学的达成度更高。在上《劝学》这一课时,我在第一个班下课时,提出一个问题:本文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结果,学生回答是“事实论证”,并举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骐骥一跃,小能上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等例子,我暗自惊讶,在备课中,我以为“比喻论证”初中时就学过,理解难度不大,当看到学生茫然的表情时,我才意识到忽略了学生的信息,造成了“教”与“学”的落差。在第二班上同样的内容时,为避免出现类似情况,我调整了教学环节,先提出问题:我们在初中时学过哪些论证方法?学生的回答中果然没有“比喻论证”这一说法,我借机提出“比喻论证”这一概念,同时展示实例引导学生领悟“比喻论证”的内涵——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并比较了比喻论证和比喻的不同。这样,从实例人手,分析本质,学生的认识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了“比喻论证”之意,也把握了突破本课重点的钥匙,之后他们便能快速找出文中比喻论证的句子,并分析作者借此阐明的道理,教学重难点迎刃而解。当学生超越了已有的思维极限,在原有的思维基础上作出了有效的提升时,课堂品质也在教学中生根、萌芽了。
  
  二、在学生思想认识的升华中提升课堂品质
  
  福师大余文森教授提出:“好课应该让学生有所收获,或者是获得了知识技能,或者是掌握了规律方法,或者是增进了交流体验,或者是拓展了思维,或者是触动了情感心灵,甚至是提升了人格、改变了人生观、世界观,等等。”课堂是学生求知、进取、成长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不仅应注重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的追求,还应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一堂有品质的语文课,是知识获取与人格培养两者兼得的,为此,教师要善于以课堂教学为“场”,营造感染学生的氛围,在情、境、理的震撼中升华自己的人格。在教学《兰亭集序》一文时,经过了析“乐”之由——探“痛”之因——究“悲”之源这三个环节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王羲之叙雅集之乐,悟人生要义,面对美景,先是快乐,继而悲痛,还想到了死亡。王羲之这种对生命的思考是不是有些消极悲观?怎样评价这种思想?我分别让持不同见解的学生立足文本,畅谈自己的观点,但没有做评价,而是让其他学生比较他们的回答,提出见解,经过交流、分析、比较,学生逐步达成了共识:王羲之坦然地承认了生命是短暂的,脆弱的,但他又看到了生命的本质的不同,人活着就要过好每一天,就要有所作为,人不能行尸走肉地活着。作者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对人生执著的追求和留恋。可谓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什么是有价值的人生?王羲之以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给学生上了生动的一课。
  教学,是心灵的艺术。当学生的性灵透过文本超越了自我,精神得到了升华时,课堂品质也闪耀出迷人的光彩!
  
  三、在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中提升课堂品质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活动式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眼界,让学生全员、全程、有效参人。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更谈不上有课堂品质!有专家指出:考察语文教学效率的标准之一,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在一堂课上,如果70%以上的学生以主人公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这就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率的课、有品质的课。在场景一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参加表演的学生,是小组的代表,他们展示的内容是由全组同学共同完成的,从资料整理到图片收集,从小品构思到文句表达,都凝聚着本组每一个同学的热情和汗水,当他们在台上展示时,其他三个小组同学则以学习者和倾听者的身份完全参与活动中,“没有一个旁观者,没有谁把活动置身自己之外”,全员参与,全程参与,课堂洋溢着快乐学习的氛围。在场景二中,老师在唱独角戏,虽讲得口干舌燥,却不能唤起学生的热情,忽略学生体验的整堂灌输,只会让学生在被动中产生倦怠心理,课堂呈现出沉闷的氛围。让学生全程有效参人教学中,教师要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目标的制定、方法的选择、质疑解惑等实践中明确自己需要什么、怎么学习,课内外如何做到互动互补,让学生从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变成教学活动的探求者,“权利”与“地位”的改变,学生的主体意识也随之加强,其语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充分展现出来。鼓励学生全程参与,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去探索,去实践,教师自己则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导者、参与者、促进者,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话题,平等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学生的思维成果及时反馈、点评。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当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自主探究学习时,课堂品质也就散发出了永恒的魅力!
  时代在变,社会在变,教育思维在变,衡量、评价课堂教学的标准也随着在变,从“有效课堂”到“品质课堂”,对课堂的价值要求在变,与时俱进,是教师明智的选择。点击课堂品质,激活语文课,课堂教学定会绽放光彩!

点击课堂品质 展示语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