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教书育人。怎样上好课,如何上好课,就成为教师工作的永恒主题。
为了上好课,教师要备课,写教案,做好上课的准备;为了上好课,教师之间要互相听课、互相观摩,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改进教学:为了上好课,教师们还要进行评课、通过分析评议,找出优点和不足,总结经验,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是广大教师的共识。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展开,围绕教师上课这个永恒主题,教师们在备课的基础上,与全体教研组人员探讨自己的教学设计,在探究中催生更深层的教学思考、然后和听者们交融思想,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这种使教师催生更深层的思考、交融与碰撞的研究活动对教师掌握教材,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明显的效果。这种教研活动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钻研业务,研究改进教学的积极性。
催生、交融、碰撞包括四个方面:一教材、二教法、三学法、四教学程序。它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一:从备课到催生、交融、碰撞是从静态到动态的一个飞跃。在以往的教学中,有经验的老教师在备课中,一般是“二三备”:即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尽管是经验,但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一种偏离个体的静态要求。而催生、交融、碰撞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环节中做起,是一种群体的动态活动。前者将备课的钻研成果,体现在教案上,展示在领导和同事面前,后者则是将备课的钻研成果,写成讲稿,通过语言媒介展示在听者面前,用直观的手段呈现出备课时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课堂教学设计等。所以说,从“二备”到“四环节”是从静态到动态的一个飞跃发展。
二:催生、交融、碰撞引发了教师的深层思考,体现了智慧的结晶、心灵的碰撞。这种催生、交融、碰撞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传统的备课,主要是经过教师的钻研,写成教案,然后在教学过程中付诸实施,虽提倡集体备课,但往往流于形式。而催生、交融、碰撞活动则是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写成讲稿,面对广大的同行来交流,交流后还要评,评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相互补充的过程,是集体研究的一种形式。所以说,从偏重于个人钻研的一种形式到注重于深层次的集体研究,是提高集体备课质量,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的一种最佳途径。
三:催生、交融、碰撞是把教案转化为教学活动前的一种实践演习。以往的教学程序,通常是教师备好课,然后再上课:催生、交融、碰撞则打破了这一常规模式,它是教师备好课,要先给同行教师“试说”一遍,经过教师们的评议,根据反馈的信息,再去加工,创新,直至满意,才去给学生授课。这种在备课与授课之间加的一个面对教师的催生、碰撞、交融环节,实则是对象不同的一种教学活动,慎之义慎。所以说,催生、交融、碰撞是上课前的一种实践演习。
四:催生、交融、碰撞是要求教师不仅能说出怎样教,还得能说出为什么这样教,因此它就具有教学研究或教育科研的性质。过去,我们在教学中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即经验多,理论少,模仿多,创新少,照本宣科多,个人风格少。广大教师常常陷于教学事务中,基本停留在教书匠的水平,而催生、交融、碰撞则能促进课堂教学中的“二个体现”不断深化。即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特点;体现教材的思路、教师教课的思路和学生的学习思路;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从而为教学改革往人活力,使教师实现由教师匠向教育家的转变。所以,坚持长期、深入、规范化地开展催七、交融、碰撞教研活动,不仅有利于中老年教师教学艺术的口臻完善,而且能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专业能手,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实践证明,催生、交融、碰掩教研活动有效地调动了广大教师投身教学改革,学习教育理论,钻研课常教学的积极性。催生教师深层次的思考,交融教师集体的结晶,促使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心灵的碰撞,是提高教师素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形式,亦是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学者型教师的新途径。通过开展催生、交融、碰撞教研活动,涌现出了更多更好的教学能于、学利带头人,为实现“两基”。落实“两基”,大面积提高中小学教学质艟,为培养跨世纪人才做出了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