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三要素是故事情节、环境和人物。虽然小说的故事性强,但是多数叙述性的文字并不吸引读者,很多学生对小说的兴趣还停留在对故事情节的把握上。这样在教学中,如果只关注文字而忽略学生对情节的理解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而认为语文学习就是文字的游戏。所以,在小说的教学中我经常是先找到与小说有关的一段视频,或是电影或是电视剧,甚至话剧也可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为下面的教学也扫除了不少障碍。
比如《祝福》这篇小说,由于作者采用的是倒叙,情节上时间跨度大,加上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是学生比较陌生的,如果在课堂上讲封建社会如何摧残妇女、毒害妇女,学生只会停留在理论上,而电影则是直接从祥林嫂角度展开情节的。因而直观的电视电影会使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一个很形象的把握。样林嫂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缩影。电影中演员白杨成功地塑造了祥林嫂这个悲剧人物,把祥林嫂的形象表现得人木三分,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境界。她的表演自然、清新、含蓄、细腻,准确地把握了祥林嫂复杂的心理发展过程和在不同时期的形体动作特征。那个饱经沧桑的有着多舛命运的勤势而善良的女人,在白杨老师的演绎下,让人们为之感动。这样形象性的教学,利于学生对小说中人物作整体上的把握。这时,电影就成了教学最好的辅助手段,通过电影欣赏,学生们很容易从演员的表演中揣摸到作者对人物的刻画,理解鲁迅先生刻画祥林嫂这一形象的根源。剧中的祥林嫂语言不多,但是符合小说中的原型,相当的深人人心。比如祭祀那场戏,加上凄凉的音乐,这个饱经折磨的善良的女人很容易打动学生,此外,再加上老电影的怀旧感,相信这堂课要比单纯的语言分析效果好。小说的结尾是对样林嫂的又一次描写,不免有些凄凉,我认为这样非常符合作者当时的写作目的:揭露社会问题,以及拯救国民。但是夏衍先生在改编剧本时增加了一个砍门槛的情节:“在祥林嫂捐过门槛后仍不被允许碰祭具,于是祥林嫂一怒之下,举着菜刀跑到庙里,怒砍门槛……”小说里没有正面写祥林嫂后来家庭的事情,电影里加了一些关于贺老六和阿毛的小故事,虽然不多但合情合理。观众会认同贺老六是好人,所以祥林嫂才会跟他一起生活。很多人认为这样的情节不合理,而且给学生看了影响对原文的理解,但是我认为,这个情节对于理解文意很有必要。我想夏衍先生在改编小说时,对于电影情节的设置是相当严谨的,再温顺再不知道抗争的人也有承受的底限,祥林嫂正足如此。她满怀希望的辛苦劳作了整整一年,只为人们接受她,承认她是个不再有罪过的人。鹰洋花了,门槛捐了,可是这并不能改变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因为带给她这种命运的世道、人的眼光并没有变化。当她真的明白了这一点的时候,她就算真的拿把斧子把门槛劈烂了我都不觉得奇怪,何况只是一把砍几下就会卷刃的菜刀。砍不烂门槛正表现了祥林嫂无法与迫害她的势力抗争,这样一砍,砍出了祥林嫂的觉醒意味。
中国的古典小说教学中也可以借助影视来完成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像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尤其是《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电视剧中将林冲最后的有意识的反抗表演得很真实,他挑着花枪,在风雪中孤独地走向不知的未来。这样的气氛同样感染学生,让学生对小说中的人物和自然环境有更深刻的认识。
总之,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很好的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也能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并激发学爿热情。从而使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和角度(课文节选、原著全文、根据原著改编的影片)去感受名著的人文和艺术气息。语文学习由枯燥的字词句章到优美的音像视频的改变,也必将改变语义课章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尴尬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