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12期 ID: 142047

[ 李志宏 文选 ]   

还语文应有的地位

◇ 李志宏

  无论哪种类型的高中,在各科排序时,语文总在首位。可是,在学生心目中,语文究竟排在什么位置?语文教师都应该相当清楚,除了极少数特例,在高考各科目中语文的地位大概被学生排在了最末。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或许有很多。笔者在此不想一一赘述,只想就终端评价即考试和阅卷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粗陋见解。可以说,高中学习的功利性是很强的,因为学生在升学压力下,在激烈的竞争中,将获取高分作为学习的最明确的目的,最直接的动力。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哪科付出与得到较成正比,哪科学习的成就感就比较大;哪科的正确率与预测吻合度较高,哪科学习的干劲就比较足;哪科的区分度比较强,哪科的权威性就比较高。
  对理科学生而言,在所有科目中,模糊性最强、区分度最小、估测最不准的应该就是语文了,其间原因有多种,单就试题的命制来看,各科客观题的分数分别是语文36分,数学50分,外语78分,理科综合108分,可见客观题分数存在较大差别。而由微机评阅的客观题没有评分时的人为误差,同时,数学、理综还有数字符号极其简洁的填空题,这些题的评卷标准也是基本固定的,因此得失分都比较明确,学生也觉得对错清楚,改进和弥补也比较能对症下药。
  笔者这样说,并不是认为语文试题必须增加客观题的分值,或者设置好掌握的填空题,只是认为语文主观题由于文字本身的模糊性及其评阅机制的影响,使它失去了良好的区分度。
  就拿湖北省07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一道语言表达题来看看其中存在的问题。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分别刻画了林冲和杜十娘两个人物形象。请各用一个单句对这两个形象作简要概括。要求对形象的理解正确,表达简明通顺,每句不超过25字。 (4分)
  (1)林冲是一位_____形象。
  (2)杜十娘是一位_____形象。
  出题者的意图是明显的,要通过这道题检测学生对所学名著中人物形象的把握,检测学生语言表达准确简明的能力,检测单复句知识的掌握。如果阅卷时落实了这几个环节,这道题目的区分度才能体现出来,可是,遗憾的是,在十分紧张的阅卷过程中,并非阅卷者主观态度不认真,而是完全无法在短促的时间内及其快速而准确地从以上几个方面加以观照。于是,这道试题的评定最后只能是抓住几个关键词,有则得分,无则无分,而至于是不是单句,是不是通顺,基本无暇顾及。
  这种情况似乎也不难改观,譬如增加阅卷人数,减少每个阅卷者的阅卷数量,甚至限制提交时间,缩小一评二评之间的合理分差等。但这些措施几乎都无法排除阅卷过程中一些人为因素的影响,或者说减小误差的难度比其他科目要大得多。
  一道小小的文字题尚且很难达到它的检测目标,那么一篇60分的作文要怎样才算是得到了一个合理的分数,这就更是一个难题了。此外,其它科日任何一道大题都没有这样的分值,而且其他科目答题只要步骤合理,书写明了就可以毫无疑义的得满分。可是,作文要得满分该是多么的困难啊,即便你如答理科题目一样审题准确、思路清晰、语言通顺、书写明了,与满分也还隔着不知道多远的距离。同时,评阅作文纵然有几道关卡,但因为根本无法如其他科目一样给出误差较小的分数,所以,得分相对拥挤在某些分数段的情况就比其他科目明显多了。
  当然,学生并不清楚这其间的复杂性、难操作性,但经验似乎告诉他们一个事实,那就是把语文成绩特别优秀和及其糟糕的两极除外,大家几乎没什么差别,甚至是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多学少一个样。本来是完全不一样的啊,却在一些可以改变和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变成一样了。
  这种情形令一线语文教师尴尬莫名,倍感无奈。如果凭我们的能力可以做到的,我们中的大多数教师都会尽心竭力,无怨无悔;如果是我们无力改变的,那么我们就只能渴望着能有改变的力量还原语文应有的地位与尊严。

还语文应有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