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高效率,应当有一定的结构形式做保证。教无定法,不等于教学无法。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抓好课堂教学的起承转合,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减少无效损耗,有着积极的意义。
上一堂好课,就如同写一篇好文章,贵在谋求用最少的付出,获取最丰硕的效果。古人说到文章结构时,有一个形象的比方:风头、猪肚、豹尾。意思是说,文章开头要亮丽,主体部分容量要大,收束全文时要干脆有力。假如语文课堂也套用这个比喻的话,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表述:起势要灵巧有趣,如风之冠;师生活动要充分,如象之肚;板块过度要自然,如冰之舞;收势要果断有力,如豹之尾。分析研究语文课堂结构,大体可以借用“起、承、转、合”来概括语文课堂教学的几个重要环节。
“起承转合”是古人关于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最早,“起承转合”大约是说诗的,尤其是律诗。首、颔、颈、尾四联,对应起、承、转、合,两者大致规律基本吻合。元·范德玑在《诗格》中这样阐述:“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后人在研究中发现,不仅律诗四联间有起承转合的关系,古今文章亦然。古代如苏洵的《六国论》,全文五段:第一段总起立论,第二段正面承接,第三段六转(既是对第二段的旁转,又是对第一段的远承),第四段是轻转——转入综合推理得出结论,文章末段以感叹作结。统观全篇,起承转合,层次分明,自然流畅。现代如鲁迅的《友邦惊诧论》,第一段起势不凡,简析学生请愿原因,摘引国民党通电各地军政当局的电文,树立驳斥的靶心。二到六段承接“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这一敌论,以有力的论据,严密的逻辑,予以驳斥,剥开了“友邦人士”虚伪惊诧的面具。然后借用《申报》的两则新闻,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转入对敌论据的驳斥。最后以嘲讽的语气,生发感叹,指出“友邦人士”企图瓜分中国的狼子野心。起承转合,逻辑谨严。实际上,不独诗文如此,一段相声、一部乐章,一次访谈,一台晚会,也都可以看出其中起承转合的结构关系。
一节课,尤其是一节语文课,怎样上,并无定法。定法虽无,大体有道。信马由缰,信口开河,则极易影响课堂效率,造成教者杂乱无章,听者不知所云的后果。认真研究语文课堂,理清执教思路,注意教学过程中的起承转合,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有着重要作用。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将一堂语文课,演绎成如行云流水般的诗篇,达成内容与形式的完美融合。有鉴于此,笔者试就高效语文课堂的起承转合做一点探讨。
“起”要精妙,凝神激趣。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起”,就是一节课的开题和导人,是整节课的导语部分。好的开始,往往是成功的一半。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十分重视一节课的开启。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开启方式。不同风格的老师,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活环境,也需要我们选择不同的“起”式。好的“起”式,应该能够起到凝神激趣的作崩,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充分集中到课堂上来。这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第一步,也是十分关键的一步。古人云:起者或引事起,或就题起,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总之要突兀峥嵘,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或如闲云m岫轻逸自在。明谢榛《四溟诗话》云:“凡起者当如爆竹,骤响易彻。”借鉴作诗的笔法,语文课堂的起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明起、暗起、反起、兴起等等。
明起,就是直奔主题,一针见血。譬如,课堂起处,教师可以直接进入主题:同学,今天我们一起游览、鉴赏著名的《苏州园林》。这种起法,简洁平实,省时高效,但激趣不够,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
暗起,起处不见题字,而题目的本意尽在其中。如执教萧乾的《枣核》,我们可这样起势: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高度向心性和凝聚力的民族,炎黄子孙,无论走到哪里,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始终在心头萦绕,因为他们的根永远扎在那片热土。不见“枣核”只字片语,而“核”已暗含其中了。
反起,不从题目正面说起,而从反面引出本题。譬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我们可以这样导人:生活中,我们不少同学对待自己的父母总是嫌这嫌那,不是说自己的爸爸没本事,就是说妈妈的饭菜不可口,甚至对父母恶语相向,但是父母的拳拳爱心,我们又怎能体验得到呢?
兴起,由心中所怀之感想,引出题目之本意。譬如讲诗歌《有的人》时,教者可以由近期电视新闻中播出的平民英雄、道德楷模说起,感而发之,切入正题。
“承”要自然,抱而不脱。
一节课开启之后,教者紧承开起之笔,步入正题,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并对课堂教学的重点作精当细致的讲解。这一阶段的师生活动,以教师为主。所谓“抱而不脱”,就是指要围绕课堂主题、瞄准讲授目标来安排教学程序,这对于确保课堂效率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当然,讲授也不是佃死的扣着主题,不做衍生和发挥,那样就会将课堂变成一潭死水。
承接之法,关键在于既要承上,还要启下。承上,就是要自然承接“起”势,因势进入课堂的主体部分——教师引导下的学习。还要在讲析的同时,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轻巧之“转”做好充分的铺垫和准备。“承要春容”,课题一经展现,教者就要在课堂教学重点环节,通过对教学内容行云般流畅的讲解,轻重有致,跌宕起伏,把学生带入学习的殿堂。如执教柯蓝的《飞红滴翠记黄山》,在切入正题之后,教者要紧扣“抓住景物特征,领略黄山雄奇壮丽之美,提高品鉴自然美的能力”这一课堂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之上,归纳最能彰显黄山特色的六种自然景观(奇峰、古松、怪石、云海、日出、温泉)的特点,教者引领学生以具体景物描写为突破口,以语言赏析为着力点,让学生透过语言的表象,领略到黄山独特的自然魅力。这一过程,教者要加强方法的解析,比如说景物描写的赏析常常要注意“修辞妙用”“景物特点”“人物情感”等多方面的组合,以便为下一环节转入学生使用进行写作创作奠定基础。
“转”要顺畅。过渡自然。
教师的讲析完成后,科学地将学生带进练习、创作的天地,顺畅一“转”非常重要。其实,无论是课堂板块问的转换,还是教师讲解向学生练习的转接,这种“转”的功夫非常重要,一个教师是否老到成熟,常常就体现在“转”的功夫上。教师的讲析要见到效果,最终要在学生的创造、创作中体现出来,水到渠成的一“转”,恰到好处地把学生从听老师讲“转”到自己动手做的环节来,让他们充满兴趣,满载动力,而且能够成功。譬如,在共同学习了《苏州园林》移步换景、妙笔揽胜的技巧后,教师巧妙一“转”:同学们,假期里我们参观了上海世博会,大家能不能也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把你看到的世博场馆介绍给未能一睹为快的其他人呢?
“转”的关键有两个:一是要抓住时机,“转”得恰到好处,恰如其分,火候天成。讲解不充分,学生没听懂,硬“转”之下,师生两伤;学生半懂不懂,似是而非,此时一“转”,则容易煮成夹生饭。二是要巧妙机智,“转”得不露痕迹。抓住了这两个关键,则教师的教学智慧就能够得到充分展示。这一方面,崔永元曾经主持的《实话实说》栏目,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合”要有力,回昧悠长。
总结收束全课,不仅要能对本节课所讲内容进行有效归纳,以进一步强化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要能在“台”的过程中,让学生咀嚼有味,回味无穷,激励学生课后创造,吸引学生对下一节课的展望。古人云:“合处要风回气聚,渊永含蓄,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且须言有尽而意无穷。”如同一匹奔马,纵横驰骋之后,收缰止马尚不算完,完美之处应在于停住的骏马铁蹄刨地,振鬃长啸,展示出强劲的生命力,充满了对下一次战斗的渴望。一节好的语文课,收尾之“合”,应该是整堂课的一个凝聚,是高度深化的概括。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千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睿智灵动的收束语,往往有助于学生思维情思的升华。如在学习台湾作家张晓风《敬畏生命》时,我是这样来收束本课的:生命的生生不息源自于锲而不舍的执著,源自于不计得失的潇洒,敬畏生命,用感性的心触摸世界,那颗种子也会在你心之峡谷里蔚然成荫。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是节奏感很强的动态过程,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充分发挥我们的教学智慧,把握好起承转合的技巧,定能有效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